第五百零七章 自污 (第3/3页)
因,那些武将自己本身也有缺陷。
李世民没杀功臣,可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之所以不杀,不是他多胸怀宽广,而是他的功臣够聪明。
像长孙无忌,李世民继位后,对他多次赏赐升迁。
史书上还记载,长孙皇后亲自劝说李世民,不宜对外戚赏赐太过。
李世民不听,长孙皇后又去劝长孙无忌,后来长孙无忌多次恳辞,加上长孙皇后的劝说,长孙无忌才辞掉了相位。
乍一看,李世民信任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识大体,长孙无忌知进退。
可实际上,李世民真要长孙无忌担任要职,根本没必要连着升迁。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先封其为吏部尚书、齐国公,同年又升其为宰相。
李世民完全可以让其担任几年了吏部尚书,或直接封个宰相。
可以说,李世民这么做,本身就是让其主动辞官。
这一点从李世民同意后,对长孙无忌的册封就能看出。
李世民同意长孙无忌辞去宰相之位,改封其开府仪同三司。
注意,这里只是册封其开府仪同三司,并没有具体官职。
按说李世民真想用长孙无忌,完全可以保留他原本的吏部尚书之职。
可是李世民并没有,只封了一个没有具体官职的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准许臣子开府,招募幕僚。
后面李世民在位期间,长孙无忌先后担任司空和太子太傅,却从未在朝中担任过实职。
唐朝实行的可是三省六部,三公只是名义上地位崇高,根本没有实权,三省的主官才是宰相。
直到李世民去世的前一年,长孙无忌才真正的担任宰相。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他死后,长孙无忌能够辅佐李治。
说白了,就是长孙无忌多年的老实,让李世民对他真正信任了。
除了长孙无忌还有李靖,李靖身为武将,在灭掉DTZ后,却被升为了尚书仆射,也就是宰相。
一个武将却被升为宰相,一看就知道赏无可赏了。
李靖也聪明,以旧疾为由,几乎闭府不出,也不和朝中文武来往。
后来李世民有需要,李靖的旧疾就能暂时好上一段时间,打完仗,旧疾就会再次复发。
试问,这么懂事的臣子,谁舍得杀?
所以皇帝杀不杀功臣,其实取决于臣子够不够聪明,能不能让皇帝放心。
赵兴没想到,英国公居然会选择自污。
可这件事,他到现在才知道。
是不敢说,还是想等英国公拿的更多,再进行揭发?
也有可能两者都有?
赵兴摇了摇头道:“这件事朕会让人调查的。”
…………
英国公带领大军回城后,布置完防御,带着一队骑兵同曾公亮赶往了霸州城。
如今辽国吃了大亏,短时间内无力发动反攻。
他自然要去面见赵兴,亲自禀报战况,询问接下来的打算。
虽然算计成功了,可英国公却没有丝毫高兴。
因为他收受好处,想要自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今又立大功,接下来朝中文臣必然会针对他。
他一把年纪了,并不担心自己,他担心的是影响到自己的女儿。
“老国公,你其实无需如此。”
曾公亮看出英国公心事重重,猜出了他心里的担心,意有所指道:“陛下和历代官家都不同。”
“多谢曾枢密使。”英国公摇了摇头道:“我在想辽国接下来会不会反攻。”
曾公亮闻言,也没有多说。
这种事情,本身就比较敏感,不适合多聊。
…………
“陛下,萧太后不见了!”
三水神色匆匆走进屋内,都顾不上行礼,急忙说道。
“什么?”
赵兴闻言一惊,手中的书都掉落了。
他顾不上掉落的书籍,脸色难看道:“人为什么会不见?看守的人呢?”
“回陛下,萧太后居住的宅院内,发现了一个密道。院内伺候的下人,都被绑了起来。外面看守的护卫今早见里面迟迟没人出来,叫门后也没反应,这才派人进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