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时光荏苒 (第3/3页)
要的是没田了!
说好的分田,总不能蓦地就不分了吧!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江南田地本来就少,想让众人都满意,难啊!
而这令许行坤将目光,投向了北边。
正巧山东那些个地方正在闹灾荒,蒙元也是焦头烂额。
你别说军饷了,平时你都不能给你的士兵吃饱,谁还为你卖命?
蒙元的局势,可谓糜烂如斯。就是他们新上任的那啥六省丞相俺里蒙克,也无法挽救颓势,只得固守几处重镇,其余不重要之处,已经放弃。
但是,北方,却有着许行坤需要的田地!
而且,虽然他们金陵也缺粮,可总好过其他义军,其他义军,基本上也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荒年一来,他们也得饿肚皮。
饿极了人什么都干得出来,许行坤早知道这一点,所以,对于敢动他手下的义军,他无不以雷霆之势给灭了。
一群都吃不饱的家伙,你指望他们有什么战斗力?
连续被灭了好几拨之后,那些家伙也放乖了,这也是为什么许行坤敢寻求北上的原因。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
正在众人讨论出兵之事时,新建的火炮厂内。
内中热气逼人,铁浆飞涨,所有的工匠都在忙忙碌碌着。
火炮厂副管事刘永昌是个五十余岁的老者,算是世代的匠户,在火炮的铸造上有极深的造诣,情报司将他挖来,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心力。他正戴着眼镜,聚精会神审视着一门完工的红夷三磅炮,神情专注。
其实眼镜在大明不是什么稀罕物,不过明人不称眼镜,称其为叆叇。很多人配副眼镜,多为表示吉祥或者身份高贵,并不是为了改善视力之用。不过刘永昌确实是近视眼,现在更是老花眼,有了这副眼镜,看东西就方便了。
待遇佳,地位高,还可随心所欲花费大量原料研究,许行坤又经常召见赐宴,对刘永昌来说,金陵是他理想的桃源之地。其实刘永昌在原来的作坊也算是个管事头目,不过那边死气沉沉,哪有金陵这样的朝气蓬勃,可以尽展胸中所学?
可以看到,厂内工匠,现在都使用铁模法铸炮,近百工匠忙忙碌碌,分工几道,有调制浆液的,有浇铸金属熔液的,还有负责庞大的起吊装置,各有工序。
这铁模铸炮法工序约有六道,铸炮时先将铁模的每瓣内侧刷上两层浆液,第一层浆液使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制成的,第二层浆液使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制成的。
然后两瓣相合,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最后浇铸金属熔液。待浇足熔液,冷却成型后,按模瓣次序剥去铁模,如剥掉笋壳一样,逐渐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内的泥胚胎,铁炮便成,比泥范法与失蜡法快了很多。
这法子,正是刘永昌献出来的。
他前来金陵,除了相关图纸外,还带来了十几个亲近工匠。许行坤的意思,是让他教习选入厂内的近百工匠学习如何铸炮,为将来的大规模生产打下基础。
当时刘永昌很是犹豫一阵,铸炮技艺,是他吃饭传家的根本,哪能随便传人?
对很多工匠而言,自家技艺,向来密不示人,只传长子,甚至传媳不传女,便是招些学徒,也要考查再考察,随在身边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透露一些重要的地方,决不可能全盘交出去。
不过许行坤随后提到“专利”这个**。
这种专利费利及子孙,带来的好处高达几十年。技艺范围扩展越广,二人得到的好处越多。因为吴茂森等人例子在前,金陵工匠积极性都非常高,各种明层出不穷。
听闻这“专利”之事后,刘永昌很是愣了一阵,他亲自找过吴茂森等人言谈后,最后决定将铸炮技术出让,并手把手教习匠工铸炮,换来子孙几十年的庞大好处。
其实对那些工匠,以许行坤的威望,当然可以强迫他们主动让出技术,不过许行坤认为没必要。各人切身带来的好处,更可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强迫,一个主动,这生产力便是天差地远。
在这种条件下,火炮的生产速度飞快,而许致远,也对火炮给予了厚望。
想想看,到时候几百门火炮一字排开,共同发射的场景,是多么的骇人!
许行坤希望未来有数百门红夷大炮,炸死一切狗娘养的。
而正在这时,忽然远远传来一个声音……
--------------------------------------------------------------------------------------------------------------------------------------------------------------------------------------------
今晚发生了一点不愉快的事情,更新晚了,别急,更新很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