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简略 (第1/3页)
听到这个声音,刘永昌赶忙迎了上去。
这个声音他太熟了,不正是许丞相吗。
许丞相隔三岔五就来一趟火炮厂,刘永昌早对他的声音无比熟悉。
没错,就是许行坤,他来视察了。
火炮一只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因此他对此格外关注。
十月份的时候刘永昌率领火炮厂各工匠铸炮十门,两个月个月后炮成,由于使用泥模之法,最终合格的只有两门。不过有这个合格率,刘永昌在金陵己称得上国手了。
这次是经过改良后的泥模法,许行坤正好来看看检验成果。
众人来到火炮厂后宽阔的场地,那两门门新铸红夷三磅炮拉来,远远的,几个工匠先将一门炮拉到场地中间,往内中灌满火药,充实后引出一根长长的火绳,随在许行坤身后各人都是探头探脑,看其中一个工匠掏出火摺子,将火绳点燃。
然后那几个工匠拼命拔脚奔跑,就听轰的一声巨响,硝烟弥漫,那门沉重的火炮腾越天空,然后重重摔落下来。
刘永昌脸上闪过激动的神情,对许行坤恭敬道:“将军请。”
身后各人随许行坤一窝蜂的过去,那门火炮被抬到一座高台放置。刘永昌又戴上自己眼镜仔细审视,看炮身有什么损坏或是膛口炸裂之处,良久,刘永昌脸上露出笑容,对许行坤施礼道:“小人有幸,此大铳铸法合度,己无炸膛忧患。”
周边一阵欢声笑语,众人异口同声道:“恭请将军命名。”
许行坤也是哈哈大笑:“该门火炮,便命名为金陵炮吧,算是甲位。”
依口径,该门火炮算得上金陵头等的标准,这是使用铁模之法铸造的第一批火炮,也算是意义重大。
等这批火炮检验后,依次以甲、乙、丙、丁、戊、己、庚等位计算。最后刻上铭文,注明火炮重量,火药受药多少,铁子重多少斤,可使用封口群子几个,还有工匠名称,检验官名称等,披上炮衣,就可入库了。
最后检验成果,这两门新铸红夷三磅炮,尽皆合格,合格率算是惊人之高。
在场各人都是喜笑颜开,连称生平仅见,都是定国将军说的铁模法之功。
“将军所言以黄铁造炮,小人也在研习,铁模之法己成,将军说的黄铁造炮之法,也定能成功。”
刘永昌督造这些火炮成功,算是立下大功,他现在对许行坤信心百倍,又提起许行坤所说的另一件事,便是许行坤使用熟铁造炮的建议。
几个月前,在提出铁模之法后,许行坤也随便提到这事。
铜料昂贵,不过使用生铁铸炮,炮身非常沉重,便如此时的红夷十二磅炮,炮重达四千斤,非常的笨重难行。便是有些元军使用的红夷六磅炮,竟有重达三千斤的,这当然不利随军作战。
许行坤后世看过相关史料,大炮同样可以使用熟铁。当然,熟铁不可铸,不过可以打造。铁条烧熔百炼,逐渐旋转成圆,炮成后,比生铁铸炮重量轻了一大半,而且炮身薄炮膛宽,没有炸膛之忧,装填的炮弹也可以很大。
不象生铁铸成的火炮,内中多蜂窝涩体,难以铲磨,炮弹施放缓慢。这种熟铁造出来的火炮,膛内无比光滑,使炮弹的装填非常快。当然,铁模法铸出来的火炮膛内同样光滑,但论起轻便灵活,却是远远不能与熟铁造炮相比。
“好,刘师傅你尽管研习,不必顾及工料。”
……
“火炮准备。”
在炮兵训练场上,看许行坤亲临视察,胡俞精神抖擞,他威风凛凛传下一系列口令,让各炮瞄准远处设立的一系列标靶。
摆在胡俞前面的,便是许行坤所有的九门红夷大炮,其中六门六磅炮,三门三磅炮。等那铁模铸炮法铸好的两门红夷三磅炮拔来,胡俞的火炮千总就有红夷大炮十一门。
此时这些火炮一字排开,黑洞洞的炮口不断调整,其中一个观测官的前面,还架着一副亮晶晶的炮镜。
不错,就是炮镜,几个月前,滁州军中己经开始使用炮镜与千里镜。这二者都需使用镜片,此时的无色玻璃虽然不便宜,但在金陵也不是什么希罕物。
胡俞拿着一根千里镜观看,有了大量实弹射击遍程出来的射表,加上这炮镜,那观测官不断报出数据,各炮的瞄准手便不断调整着炮口,一看他们的样子,就是训练有素。
许行坤拿千里镜看着前面,听那观测官口中冒出一大堆难懂的术语,这些数学术语,在后世己经难以听到,对于后世人的许行坤当然有些不习惯。毕竟后世学的都是西方数学,与古代的中国数学,完全两个不同的体系。
虽然个人不习惯,不过许行坤认为只有让自己适应,并不打算更换。最重要的,他认为自己没能力重建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两种完全不同的运算符号系统,不是引入几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代替的。
况且许行坤认为此时西方数学并不比中国数学高明,以阿拉伯数字来说,如果记帐,为了防止涂改,还要使用大写数字记一遍,更增加了负担。而且阿拉伯数字计算能力也差了点,明末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