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时光荏苒 (第2/3页)
无数,斗米跃至银三四钱。
随着大灾来的,又是瘟疫,侥幸没死的百姓,再次死亡一大半,整村,整镇,整城死光的不在少数。
旱灾蝗灾同样横行金陵,许行坤依靠的是深水灌井,旱情影响不大,不过蔽天而来的飞蝗,也让治下各屯损失惨重,特别那些旧军户,旧民户。
人没有前后眼,许行坤以前也不过是个二十一世纪的文科生,面对飞蝗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也只有听从这个时代人们的建议,总得来说,效果聊胜于无吧!
不过,许行坤作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动军民吃蝗,以他带头,各军官带领麾下将士随后,又煎又炒又烤的,无数的蝗虫变成一道道菜肴进入各人口中。
虽有民众忧虑此举会触怒“蝗神”,不过许行坤都带头了,百姓还有什么话说?他们纷纷效仿,不多久,滁州等处的蝗虫竟然被吃了个干净。
不要说,蝗虫的蛋白质含量还是很高的,吃久了蝗虫,让人看上去更是红光满面,身体强壮。烹饪蝗虫,慢慢也成为金陵各城特色菜之一,甚至有商人到处捕捉蝗虫,运来贩卖。
至于瘟疫,无需再提,自从许行坤起事以来,他对卫生防疫等等便极为看重,如果这样还能产生瘟疫岂不是笑话?
因此到目前为止,许行坤麾下境内还没有生瘟疫。
也因为这样,太平安乐的金陵成为各地灾民向往的桃源之地,每日涌入的灾民不断。
这些灾民,给许行坤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唉,这旱灾蝗灾的一场接一场。丞相,我们商议,抗旱还好,多修水车,多挖水井就可。慢慢的筹措人力物力,再将各城的水利修复起来,不过论到治蝗,却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事。
主管民生的刘廉神情有些疲惫,显是运段时间的民政事务让他焦头烂额。
没错,刘廉被许行坤派去管民政了,这老小子落了许行坤老大一个面子,许行坤又不是圣人,能不介意?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许行坤小小的报复,让刘廉去管管民生,了解了解许行坤的施政思路,以后才好辅佐许行坤话吗!
偏题了,总之,治蝗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实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何治蝗,己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无非是兴修水利,大面积垦荒种植,还有植树造林,提高耕种技术,控制蝗卯等。
上面几点,提高耕种技术,控制蝗卵还好说,余者几点,都需要长期的经营。而且许行坤只控制金陵一地,治下再好,蝗虫照样可以从境外飞来,所以要作好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种田,说实到,论起实际操作,许行坤不如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农民。他虽有长远的见解,不过这种见解要附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抗旱抗蝗之策,户部报上几个方案,许行坤都是一一准许。
“进入金陵的灾民,第一时间安置迸收容所,以医官监测,防止有瘟疫传入。
从十月开始,己有数万灾民进入金陵,户部的规划,这些灾民日后送入满套儿之地,屯田放牧,以为安置。”
“然灾民益多,安置百姓,钱粮却是吃紧。”
面对刘廉的抱怨,许行坤揉揉额头,粮食问题,始终缠绕着他。
眼下中原各地天灾连连,就算许行坤手上有大把银子,境外买粮,也越来越难。近年来粮价涨得恐怖,十倍百倍于前几年,就这样还经常还有价无市,无人愿意出售,许行坤手上的大把银子,有成为废石的危险。
虽然屯田等等也有些进展,收成不错,但相比整个金陵的支出,这些收入算是杯水车薪。
这年景,唉……
而且安置下的那些新军户,从去年到今年,总有个几十万亩,就是许行坤使尽浑身解数,缺口还有个几万,也只能先欠着。
不过总算将这些新军户安置完毕,也让许行坤等人松了口气。
现在又来了几万灾民……金陵没饿死一个人的美名,成为各地百姓心目中的桃源之地,络绎不绝的灾民仍是争先恐后挤入……
天地良心,安置原来十几万百姓,许行坤己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
目前为止那些新军户还不能给他带来效益,由于旱灾与蝗灾的影响,新开垦的田地今年每亩收成只有几斗,勉强让各屯所自给自足,虽然这让许行坤欣慰,总算甩了一个大包袱,不过治下田地产量还是让他非常不满意。
一亩也就个两三百斤,比起后世动辄千斤,差了太多。
至于穿越客必用的红薯、玉米等等高产作物,许行坤也试过了,结果只能说,如果许行坤还有机会回现代,他一定会把那些个一种红薯,红薯就丰收,一种玉米,玉米就丰收的小说全部退订。
提高亩产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金陵己经无地可垦,如何安置新来的灾民?
当然,如果仅仅是粮食的问题,也不是解决不了,说金陵粮食少,只是许行坤这么认为,其实若真要说的话,众人喝粥,也能撑个一年半载。
更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