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策论 (第1/3页)
两人借着这句话的由头,竟然料得颇为投机,随后许行坤试探性地找了一些话题,刘廉说出的话也许和许行坤的想法不同,但似乎也颇有见地。
许行坤与两人以及随侍官员来到魁文阁二楼大厅坐定,许行坤先向李天骄等说:“刘元正先生是天下大贤,我们能请来,实属不易,今后不要用繁杂礼仪来打扰他们,我连官职都不敢委屈他,永远称先生。”
众人叫好。
这事传出去,许行坤倒也能博个礼贤下士的名声,只是却对李天骄有些失偏颇了。因此,许行坤先问问他的意见。
李天骄哪里还能不明白许行坤是什么意思?心下虽然有些吃味,但他年岁已大,争名逐利的心思较之以前,已经有些淡了,更何况正所谓上善若水,水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转念之间,李天骄便应下了此事。
刘廉笑了笑,道:“端人饭碗,总不能什么也不干。许丞相若有差遣,尽可言之。对了,这是我和郭路研究的几道策论,就当是送给丞相的见面礼了。”
许行坤接过来,说:“这一定是良策,回头我细细地揣摩。”嘴上这么说,心下心思却蛮淡的,他起事至今,所用之策尽皆古人不敢想,即使刘廉是大才,也不一定能理解他心中所想。
正在这时,刘廉扫了一眼,恰巧看到门口旗上有“小明王”字样,很不以为然,就说:“你们迄今为止还用着小明王开元年号,不知想用到何时?
许行坤向他解释,虽用他的年号,我们的事,他并不管,这总比树敌为好,如果这个时候废了开元年号,反目为仇,便在北方又多了一个劲敌。
正所谓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吗,不过是名分,何必呢!
刘廉认为既是权宜之计,就更不该在各处画小明王像,对他顶礼膜拜。
他更认为,名分问题是大问题,若是不定好了,早晚会出事的。
许行坤岂愿意永远向别人称臣?这不过是事出无奈,他不想与刘廉探讨这个问题,他心中有数,到时候他会设法摆脱小明王的,现在箍在头上的也不是紧箍咒,头不会疼,羽翼未丰时先戴着也不妨。、
再者说了,有一个朱寿在前面顶着,倒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李胜还不至于直接对付他。
毕竟朱寿虽然没有什么话语权,可李胜也不好在对付许行坤这种大事上完全绕过朱寿下令。
揭过这个话题,二人聊着聊着,他们的话题很自然地涉及到了了尘大师,许行坤称他是自己的蒙师,刘廉既然同样师从过他,他二人居然可称师兄弟了,关系又近了一层。了尘向许行坤力荐刘元正,反过来再劝刘元正出山辅佐许行坤,他是个搭双桥的人,怎能不叫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