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第3/3页)
以后,他母亲的智慧又变得很平常。这舍利弗在胎的时候,就有高超的智慧。其次,在他八岁的时候,参加印度一个辩论大赛,八岁的时候,在这大赛当中,「议论无双」,得到整个大赛的第一名,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看印度这个国家,古印度的国家跟现在不太一样。古印度的国家文化非常高,这个印度人他们对物质很淡薄,但是不管是佛弟子、非佛弟子,对于智慧的追求,那是主动积极的。一生当中,把全部的精神体力去探讨生命的真相,所以那些外道的智慧是不得了的,就差那么一点而已。所以舍利弗能够在八岁的时候议论无双,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乃至于他后来出家以后,在七天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七天之内通达所有佛陀的小乘教义。
这个舍利弗尊者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一提: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在龙宫说法,当时候舍利弗并没有参加这个法会。但是龙王就动了一个念头,龙王当然是主人,请佛陀来说法,他就起心动念说:唉呀!要是舍利弗尊者在场有多好。佛陀当然知道这件事情,就命令目犍连尊者去把舍利弗尊者请过来。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一剎那间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舍利弗在那个地方缝衣服。目犍连尊者就说:佛陀请你到龙宫去听法。舍利弗说:好,你先去,我随后就到。
目犍连尊者就不太高兴,说:佛陀请你去,你怎么说随后就到?现在就应该去啊。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一只手可以把须弥山抬起来,他就想用强迫的方式,拉着舍利弗的衣角想把他拉过去。舍利弗尊者说:哦,你要显神通,好,我看你神通到什么境界。舍利弗尊者把这个针往地上一插,目犍连尊者不能动他的身体,没办法。好,那你先去好了。就先去了。先去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到了与会的时候,舍利弗早就到了。佛陀说:目犍连啊,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名称,你都不知道啊,你还敢想把他抓过来。
我们看这个意思,这个智慧是特别重要的,善巧,在整个波罗蜜当中,这个智慧是第一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智慧的善巧,这前面的善法在操作,就使令我们事倍功半。所以舍利弗尊者,你看《阿含经》,看他不管在办事情、不管在入三昧,他特别有善巧。佛陀很多的道场,这个盖道场都是请舍利弗去监工,像祇树给孤独园,也是请舍利弗去监工的,因为他有智慧、有善巧。所以我们经常听闻佛法,来增强自己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智慧第一的缘故,所以安排在第一个,就是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长老舍利弗」。
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这是第二个,「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尊者在所有的大阿罗汉当中,他的「神通」是「第一」。这个神通是要修来的,就是你在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当中,修行这个神通的法门。每一个人修行的巧妙不同,在操作的时候,神通的变化就各式各样的不同。所有的神通当中,目犍连尊者他在操作神通这方面,他是最为第一。
举一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想要到大海中去取宝,带了一个商团要到大海去取宝。古时候也没有什么天气预测,到大海去很危险的,这个去是不是能够回来,谁也不敢讲。他就到神庙的地方发愿说:我如果能够安全的取宝回来,我要办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印度所有的出家修行人。发了这个愿以后去取宝,哦,果然安全把宝取回来。他就要办一个供僧的大会,请佛弟子,还有外道这些沙门。
外道知道这个消息,就开始集会讨论说:佛弟子有很高的智慧,我们平常辩论都辩输他,这次我们吃饭的时候,要超过他们,要早一点到会场去。然后我们要坐在首座,到时候我们吃完饭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为商主咒愿回向。外道就决定要早一点到达那个地方,天还没黑之前就要去那边准备。
这件事情,目犍连尊者天耳遥闻,知道这件事情,他一想:这样是不对的。凡夫坐在首座,佛陀、大阿罗汉坐在下座,这个凡圣颠倒。这怎么办呢?到了第二天晚上,外道要去应供的时候,在应供的地方有一个大河,大家要经过这个大河。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使令这个大河波涛汹涌,所有的人、所有的船都不能过去。外道没办法,就在那边等,从晚上在那边想要过去就过不去。直到明相现了以后,佛陀跟这些阿罗汉,威仪具足的次第到达。
这个时候整个大河中间,出现了一道七彩的光明,这光明当中出现一个七宝桥,佛陀跟诸阿罗汉,就慢慢的从这个桥走过去。随着弟子的走过去,这个桥就次第次第的消失掉。等到佛陀跟诸位弟子都入座以后,整个河又恢复了平静,外道才次第的坐船过去。当然佛陀就先入座了,佛陀在首座,阿罗汉次座,最后外道。吃完饭的时候,就由尊贵的佛陀,代表大众为这个商主来咒愿回向。
我们看经典上的意思,很多人使用神通,佛陀是诃斥的。你像那个阿罗汉他要过这个大河用神通,佛陀诃斥他说:阿罗汉坐船过去,不要用飞的过去。但是目犍连他使用神通,佛陀都赞叹。这当中有一个理由,因为目犍连尊者他使用神通,他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表现自己,他从来不是,他都是为了护持三宝的缘故。因为这一点,所以他使用神通,佛陀很少诃斥的。这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
看第三「摩诃迦叶尊者」: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饮光尊者」为什么叫「饮光尊者」呢?因为「身有金光」。迦叶尊者因为他过去生,曾经用金箔来贴佛像,所以招感生生世世出生的时候,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光明有这种境界。他的光明一出现的时候,使令这个日月的光明都被他抢走了,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功德主要是「传佛心印为初祖」。
这个「传佛心印」我们解释一下。有一天,佛在灵山跟诸位大众在那个地方集会,佛陀升座以后,这时候大梵天王用金色的钵罗花来供养佛陀,等待佛陀的说法。一般佛陀说法都是用语言文字说法,或者显神通来折服大众。但是佛陀在灵山会上这么一坐的时候,他也没有现神通、也没有讲话,就是把这个花举起来,「释尊拈花」。这个时候,大众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迦叶尊者露出了会心微笑,「释尊拈花,迦叶微笑。」
这个时候佛陀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我有正法眼藏,大般涅槃的这种清净心,付嘱摩诃迦叶,这个就是所谓的,后来的禅宗就说这个叫「传佛心印,以心印心」。就是我们一般心跟心的沟通,上师跟弟子的沟通,要透过文字;但是最高级的沟通是不必文字,我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你那个明了的心,就在不思议的时候互相的沟通。「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是以心印心。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禅宗的初祖,也是我们整个佛教传承的初祖。
这个初祖我们解释一下。佛在世的时候,事实上「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帮助佛陀弘扬佛法的,主要是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这两个大尊者,他们两个各领五百个阿罗汉在修行。有些人他欢喜智慧,你显神通我也不一定相信你,他这个人不相信怪力乱神;你讲个道理,我就相信你,就去跟舍利弗尊者学。有些人你讲道理,我们不相信你,你有本事显个神通我们看看。(呵──)有些人欢喜神通,你跟目犍连尊者学。
佛在世的时候,是两大弟子在帮忙佛陀弘法;但是这两个弟子都是先佛灭度,「譬如泰山将崩,大石先坠」,泰山要崩之前,大石头先流下来,这是三世诸佛的常法,大弟子要先佛陀灭度。所以佛陀灭度的时候,整个僧团的两个首座,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灭度了,所以当时的僧团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迦叶尊者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少在僧团,他欢喜修苦行,不是在山林树下、就是在坟墓旁边修这个头陀行。佛陀一灭度的时候,这个僧团就通知迦叶尊者,请他赶快回来参加佛陀荼毗的典礼。
迦叶尊者在回程的路中,遇到一些恶性比丘说:唉呀,真是好啊。佛在世的时候,对我们种种的要求,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佛陀灭度以后,没有人再管我们了,我们欢喜做什么就做什么。迦叶尊者听到以后,非常的忧心,就觉得有须要把佛陀一生所制定的戒律跟教法,作一个结集,以为后世弟子的轨范。所以迦叶尊者回到僧团以后,把佛陀的后世处理好以后,就打板集众,告诉阿罗汉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佛陀的舍利子由国王、大臣他们去分配就好,我们僧团不要参与这种世俗的事情。这个佛陀的舍利子,由龙王、国王去处理,我们要作经典的结集,这第一点。第二点、他提醒阿罗汉不要急着灭度。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很多阿罗汉都灭度了。他打板以后,把阿罗汉找过来说:我们现在暂时不能灭度,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结集经典。就集合五百阿罗汉,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戒律,作一个整理,流通后世。所以他对佛法的弘传,贡献非的常大,所以称为初祖。
这佛陀灭度以后,传承佛法的就是迦叶尊者,他是「头陀行第一」。迦叶尊者的一生,我们可以分成两部分。佛陀灭度之前,迦叶尊者偏重在自利,他很少「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很少做这种事情;他就喜欢默默的一个人修行,远离人群,在山林树下长养圣胎。但是佛灭度以后,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他回到僧团当中,主持三藏的结集,可以说是把整个佛陀的法脉继承下来,这就是「传佛心印为初祖」的大「迦叶尊者」。好,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三位尊者。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是佛教的初祖,是的;二祖是阿难尊者。
因为佛陀灭度以后,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都灭度了,这两位首座比丘都灭度了。
「佛」不能讲「祖」,这个祖师就是要别于佛陀,这个「初祖」这个「祖」,就是他不是佛,但是他能够传承佛陀的法义,这叫祖。所以「佛」跟「祖」是不同的,佛是佛,祖是祖。
问:
答:他不是,他跟三迦叶不同,这个三迦叶,是另外一个。这三迦叶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一般这个迦叶的名字很多,所以我们为了简别,就加一个摩诃迦叶,他跟前面的三迦叶尊者是完全不同的。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