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第2/3页)

来解释名相的时候,大家就有话说了。大阿罗汉那个法执,我们看律藏,那些部主、那些大阿罗汉在解释戒律的时候,每一个的口气都是得理不饶人的,诤得非常厉害。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因为阿罗汉还有法执,只有佛陀才没有法执。

    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事和也不一定理和。这是两种和合的情况。不过是这样子的:如果共住的话是偏重在事和。这个叫做「僧」,就是具足这六个和合的条件,就称为「僧」,或者叫做「和合众」。这个是解释「大比丘僧」,这一科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再看「标数」: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与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的声闻众,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么来的呢?「三迦叶」的「师资」是一「千人」。佛陀成道以后,先度五比丘,第二个就是三迦叶。这三迦叶是三个兄弟: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他领有五百徒众,他是大哥;老二弟名伽耶迦叶,领有二百五十徒众;老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是领二百五十徒众。他们在恒河的上中下游修行,他们是事火婆罗门。佛陀先去度化优楼频螺迦叶,佛陀为他说法,就归依了佛陀。归依以后,他就把这些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去。

    河里的工具就流到中游的地方,被这个伽耶迦叶看到了,以为他大哥出了什么事了,怎么把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面去呢?跑上去看,不是出事,是归依了佛陀。佛陀为他说法,他们也就次第的归依了。就度了三迦叶,他们师父、徒弟加起来有一千人,这是第一个僧团的成立。

    「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当时也是婆罗门外道,各领一百个人在修行。舍利弗一开始不是先见到佛陀,他是先见到马胜比丘,看到马胜比丘威仪具足,就问他说:你的老师是谁呢?说:我的老师是佛陀。你的老师是教你什么法门呢?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舍利弗尊者听到这句话,就证得初果。初果以后,他就把这句话告诉目犍连尊者,后来两个人都归依了佛陀,所以这个时候又多了两百人。

    第三个是度「耶舍子等五十人」,耶舍就是耶舍长者子,还有他的同参道友,总共五十人。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先度脱」的这些人。这些人可以说是佛陀最早期的弟子,「感佛深恩」,经「常」的「随从」在佛的旁边,「千二百五十人俱」。

    看这个意思,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僧团是很大,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我们台湾好象还没有这么大的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段是「明类、标数」,说明法会声闻众的种类还有数目。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个「表位」是说明这些比丘他的一个阶位,都不是凡夫,都「是大阿罗汉」。这些阿罗汉是怎么阿罗汉法呢?「众所知识」,这是「叹德」,赞叹他们的功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

    先解释「阿罗汉」。「阿罗汉」是比丘的一个果,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翻成中文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应供」,他能够应人天的供养,这个是比丘的「果」,比丘只是「乞士」,比丘还要向众生乞求。「阿罗汉」他是应人天供,所以他是一个「乞士果」。「杀贼」是「破恶」的「果」。比丘还在对治烦恼,「阿罗汉」是把这个烦恼贼给杀死了,把一天到晚夺取我们功德法财的这些烦恼贼给杀了,「阿罗汉」的内心他都是太平的,一片的光明寂静,涅槃寂静乐,不再有贼的活动。「三、无生」,无生是「怖魔」的「果」。

    这个「阿罗汉」称为「无生」,就是他不再招感生死,他生死亡以后,不像我们凡夫还有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我们,他前一念灭,后一念入涅槃了。为什么不能说「无死」,而说「无生」呢?因为「阿罗汉」他还要面临最后一次的死亡,他的死亡还有一次,所以说他是「无生」,说他没有这个生了,没有受生的因缘,但是他还要面临一次的死亡,所以只能够说是「无生」。这个是解释「阿罗汉」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下面两段是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大」字:为什么阿罗汉前面要加一个「大」字呢?这有两层意思:

    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阿含经》讲到阿罗汉,有三种阿罗汉。第一个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众生的善根有各式各样,有些人禅定的善根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先得到禅定,当然有禅定就有神通,但是他还是凡夫,心中还是有烦恼的活动,遇到恶因缘还会造业、还会堕落,这个叫做「心解脱」(内心的心)。他内心当中有大自在,有禅定的人那还得了,他说这个糊纸是黄金,这个糊纸就要变成黄金,他的心有这种堪能性、自在力,这叫「心解脱」。

    另外一种叫做「慧解脱」,这个人宿世对智慧的栽培善根强,但是有些人你要他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有困难,他修禅定有困难。就是说有些人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禅定。这种多分来说都是在未到地定,有的阿毗达磨的论典说是欲界定也可以,不过多分来说都是认为要到未到地定。所以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修我空观,成就阿罗汉果,但是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跟平常人一样。你问他过去的事、未来的事,他一概不知;但是他是一个阿罗汉汉,他内心当中已经是应供、杀贼、无生,有三种功德,这个叫做「慧解脱」,就是他还没有得到禅定。

    第二个「俱解脱」,这个「俱解脱」是包括了慧解脱、心解脱,他不但是有我空的智慧,而且他还具足了禅定(我们一般讲禅定讲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种阿罗汉就有神通,三明、六通、八解脱,有各式各样的神通。第三是「无疑解脱」,「无疑解脱」就是说:他不但是俱解脱阿罗汉,还通达一切阿毗达磨的文义,若文、若义都通达,心中没有任何的疑惑,这是最高级的阿罗汉。这个地方所指的阿罗汉是「无疑解脱」,所以称之为「大」,这个「「大」就是有殊胜的意思。这个阿罗汉不是慧解脱、也不是俱解脱,是无疑解脱的阿罗汉,是特别殊胜的阿罗汉,所以称为「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他们的本地风光「本是法身」菩萨,为了要帮忙佛陀演说佛法,「示」现「声闻」,作常随众,来「证」明「净土」的「不思议法」门,所以称为「大」。也可以这样讲,因为他内心当中是发了大菩提心,也可以说是「大」。这个是「表位」,「皆是大阿罗汉」。再看「叹德」:

    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这些阿罗汉有各式各样,有些阿罗汉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也不度化众生,早上就是去托钵,托完钵以后,脚洗一洗就入定,入定以后就咒愿,咒愿说:下次吃饭的时间再出定。吃饭的时候出定,出定以后拿了钵再去托钵,做众生的福田。他吃饱饭以后,脚洗一洗,再打坐入定,就等涅槃的来临。

    但是有一种阿罗汉,他是主动积极的度化众生。是怎么度化法呢?「从佛转轮,广利人天」,随顺佛陀去转法  轮,广利人、广利天,所以是「众所知识」。这个「知」是「闻名」叫知,我听过这个法师的名称叫做「知」,我知道这个法师,「闻名」。这个「识」是「见面」,我亲自跟他见过面、亲自跟他请教过问题,这个「见面」叫「识」。

    这个意思是说:这千二百五十人是阿罗汉,他们经常随顺佛陀转法  轮、广利人天,所以在整个印度当中,为这个百官、大臣、婆罗门,乃至诸天,所知、所识,这些人是名称普闻。你只要讲舍利弗、目犍连,大家都知道,在整个印度当中,是众所知、众所识的阿罗汉。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说阿罗汉是小乘学者,但是这个阿罗汉「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我们讲「小乘」,是说小乘的学者,他度化众生,仅限于没有入涅槃之前,他能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但是他入了涅槃以后,他就全面休息了。

    菩萨度化众生不是这样,「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我十大愿王无有穷尽。」这菩萨他不但今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死亡以后,马上又到众生的世界,再得一个果报,再继续的继续的「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是尽未来际的,没有休息,就差在这个地方。所以阿罗汉他度化众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就是这一期的生命,所以我们称他为「小乘」是对的。这是讲到「表位、叹德」,再看第三段「戊三、列上首名」,看经文: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一科是「戊三、列上首名」。前面的弥陀法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参加;但是人数这么多,结集经典的人当然不可能一一列出来,所以只好列出十六个上座来做一个代表。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

    这个「长老」是贯穿下面所有的阿罗汉,这个「长老」这句话,是包括了舍利弗,乃至阿那楼驮,有十六位的尊者都是长老。为什么能够称为「长老」呢?因为「德腊俱尊」,不管是内心的功德、不管是戒腊,都特别的尊贵。好,我们就简要的解释这些阿罗汉的功德。先看第一个舍利弗尊者:

    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在佛弟子当中,菩萨众智慧第一的是文殊菩萨,声闻众当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尊者」。这「舍利弗」的智慧,我们也简单的讲一下。舍利弗尊者,在他的〈传记〉上说:他母亲本来的智慧是很平常。但是他母亲开始怀孕舍利弗的时候,这个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母子连心,这个小孩在胎的时候,就使令他的母亲变得非常有智慧、非常有辩才,有这种事情。他母亲把他生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