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二 毛学艺有一年 易经八字都学全 (第2/3页)
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是道家万法归一思想的源泉,也是古代贵贱思想的发源地。
宇宙开始于一,现在科学推论,宇宙大爆炸于150亿年前,地球生成于四十亿年前,万物发于一,一而分,万物成,天地分。宇宙得一以达清白分明,大地得一以达宁静自然,鬼神得一以达灵魂聚集,生命之泉得一以达浩瀚盈海,万千物种得一而生机勃勃,王候们得一以达天下正大光明。所以在世界产生后的现实运行中,天无一清白分明的世界恐将裂变,地无一宁静自然的地球恐将废止,鬼神无一灵魂恐将歇息,生命之泉无一浩瀚盈海也会枯竭,侯王们无一将至权利高层出现被践踏的可能。是故,天地神泉物王以一为本,权贵以贫贱为基层,高层以下层做基础。这就是道家天人合一万法归一世界大同的思想源泉,古代贵贱思想的源头。也是华夏人追求世界一统的思想源泉,那么拿什么来拯救世界,只有用万法归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教化众人,世界终归一体,人类终归合一,世界大而一同。
故天师又言:‘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所以侯王们自称孤家,寡人,不孕,其不是自贱其本身吗?不是的,是侯王们追求过多权利与荣誉,最终将一点权利荣誉也得不到,所以自贱身份,其实他们是不愿做无光的玉,寂寞的石头的。
这就是古代中国道家的思想源泉,读《道德经》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百家思想家们的思想依据。这些思想的根本来自于《周易》的阴阳理论,《道德经》更不例外,阴阳论的基点有天命论的基础,又唯物论的根基,自然富贵论也就从化于阴阳论之中,为富贵贫贱天自生成产生了理论依椐,使人们产生天命论的错觉。同时又产生人人平等的众化思想,为民本论提供了思想源泉。现在回过头来看古代中国的思想起源来自于《周易》,尊《周易》为万经之源,《道德经》为万经之首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思想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中国人心中,直至今天。然而这些思想是先进的吗?可以继续发扬的吗?非也。
古代中国的思想界自秦汉之后出现分水岭,自秦汉之后,古代中国的思想界停滞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致近两千年来没有大的发展与进步。原因是汉代上层启用了董仲舒综合百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独尊儒学的思想,之后,古代思想界就不在有活力产生与发展新的先进的思想了,古代统治者也不准予有分化异于儒术思想的思想产生了,即使有思想也要打着儒学思想的旗号宣扬,这也是几千年来东方思想家出自于先秦,而西方思想家产生于公元后的根本原因,造成原本领先的东方思想最后落后干西方思想的根本原因。时至今时以致无所是从,造成捡起老的又放不下新的,最终主流思想还是依附于西方文化思想的现象,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没有思想的人民从化于强权政治之下,创新思想的弱化何言进步呢?
世俗不敢多言,我命贵贱何所依?问世事苍凉,皆因制衡无进。
自秦汉以来,人们的思想停留在阴阳论上,而先进的五行制衡论无法前进,游离在思想理论的边缘地带,混迹于算命术的边缘学术之中,无法使人们看到其光芒。其实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五行互生互衡,世界和谐共存,没有压迫,没有贵贱,各尽其能,各自发挥自已的实际能力,五权互衡互制互约,以求社会公平,人人平等。
西方人之所以重视人权,这么说并不等于东方人不重视人权。原因是落后于东方《周易》产生年代的西方基督教在其思想理论本基里增加了三位一体论思想。东方人的思想来源于阴阳论,二元论,即天皇、地皇,而基督教的理论体系来源于天皇、地皇、人皇思想。不要小看了多了一个‘人皇’,就是这个简单的‘人皇’二字,超越了二元论的思想,超越了臣君、父子的阴阳之界,形成了三位一体三权制衡的先进思想体制,小小的‘人皇’尊重了下层民众的权利,衡定了三权互衡的基石;形成了立体的社会基础,为人类的社会文明跨越了一大步。这也是我回答你‘富贵贫贱’何言的答案。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不是自贱其身吗?非也。侯王们自称孤家,其实内心欲统领天下;自贱寡人,其实内心欲朋比群臣。自贱不孕,其实内心欲得尽天下美女。这就是侯王们的自贱自身其虚伪的心态。心与实事不符是常贵们的心态,何以度衡天下,互衡可以立制。是故‘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生,自然成。道生万物,物为有生命体征之物。德畜之,自然生成规律。生命自道产生,生命规律随着生存的延续自然畜养自成体系。所以世界上有生命体征的动物都存在一套自然生存的规律,这种规律来自生命自身的发展与延续需要。天道产生生命体征,规律定性生存与延续,这一切都是来自自然。是故,道就是生命之神,德就是自然法则。动物孕育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养育,恩惠之,鞭策之,毒害之,覆灭之都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所以自然界无论何种物种,得到了食物,不自我持有,乐于奉献出来共同分享;行为了,干出了一番事情,不要自恃才高自傲;长期久视的规范不要去宰割掉。这就是玄德,玄奥的规律,也就是一种规范,自然生成的规律。
由此可见两千年前的圣人尊重自然,其实道就是在说自然,生物自天上而来,月色下恍恍惚惚之间来到地球,孕育在水泉之中,自洞穴深处的通道流出,归流入海,形成万千有生命的物种,物种起源自成体系与规律,生命道化自然,自然形成规律,成为规范。在天为精,在地为道,在人就是德行。
人类社会同样道法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人自天成,道生德育,遵规循律,自然形成社会,社会分工不同,人类自身能量守恒定律也会不同,而产生这些能量守恒定律的正是五行间的生克,及互斥互补产生规律自然形成强弱互补的自然法则。尊重自然法则,用五行互衡互斥最终平抑互补互斥生产出来的强弱自然现象,才是人类真正追求的完美目标,也是富贵贫贱的最终泯灭的时候。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有了生命不息的之路,就象行走中的马在粪便一样,自然天成。天下没有了生息之路,如强壮的马生于郊野,奔驰无忌,终会泯灭。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何制约欲壑,填平不知足,压制欲得。这是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探索追求的目标,是故老子又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德是什么?德就是自然状态下自然形成的规范,规律,规则。所以上层社会的规则不规范,是一种有形的规律;下层社会的规则不能失去规范,而是形成一种无形的常态化的规律。上层社会的规范可以无为而无以为,形成一种有形的无常态化的无为而治的规则;而下层社会的规范却是无形的常态化的有作为的规范化规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二千年前人们的思想是一种上可无为,下必有治的统治阶级的规范管理思想,强权政治思想。
老子的思想今天看来是一种落后的封建帝王思想,虽然其中有很多言论充满期待自由的思想,但是整体上是教化无为而治的分化瓦解上层与下层规范的思想,上可无为,下必治理的尊上卑下思想。
纵观整个《道德经》的思想意识,可以看到五个分化与矛盾现象。一,对道德规范的上下不一导致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二,自由从化于自然的心理表白导致社会动荡的社会现象。三,对**的自然崇拜导致采阴补阳社会现象。四,上善若水的心理愿望导致从善如流的老奸巨滑糊涂混世的社会现象。五,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美好愿望导致炼丹采风的仙道迷信活动盛行的社会现象。
自汉代之后,道德规范分化为上下层的社会现象,上层无为而治,无形无规,法不上大夫。下层有规有治,法压万人,这是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体现。自由思想产生自由意志又是汉代后期,形成直至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农民起义的思想源泉,‘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的思想产生于《道德经》的思想意识。对**的自然崇拜产生的曲解,影响到整个封建制度下的各个王朝,从《老子想尔注》中‘谷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牝者,地也,体性安,女像之,故不掔。男欲结精,心当像地似女,勿为事先。’这句话的思想意思中可以看到对‘谷神’的曲解所导致当时人们对**过度崇拜的心理现象,这句话影响深远,汉末农民起义军在战前祭祀活动得到充分体现,红巾军在战前用男女裸体结合来祭祀神祖的思想来源于《老子想尔注》。上善若水本意是善形如水,上层之善行如水之下流,但是行为中的人们达到这一目的了吗?怕是没有,老奸巨滑者学到了糊涂混世的魔王之道,东说东流,西说西淌是古代佞臣们的处世哲学。‘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身,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而目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这句话体现了后期人们曲解老子《道德经》仙道思想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老子的思想源泉来自《周易》的阴阳论。阴阳论起源于早期先民对世界的认知,认为天地分阴阳,人自分男女,这是正确的世界观;但是阴阳论是归属于两极分化论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甲点到乙点的两点一线的理论体系;我们知道甲点到乙点是直线距离,中间点是分界线,从甲点到乙点不左就右,也就是说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