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八字奇缘 > 第六十章二 毛学艺有一年 易经八字都学全

第六十章二 毛学艺有一年 易经八字都学全

    第六十章二 毛学艺有一年 易经八字都学全 (第1/3页)

奇门八卦风水多,

    秦楼明月惊鹊过。

    夜来轻风送书声,

    笑傲江湖能几何?

    范二毛欣赏美境,览胜道殿,心敬神仰,慢步走来不觉又回到前庙,进了庙门,就见婶子坐在殿内正在与一个道人说话。范二毛走到近前在一旁找个闲位置坐下,就听老道言道:“刚才听大妹子一席话,看来您也是懂易之人。易学可说是博大精深,渊览玄黄呀。在下自幼入观,学习天师之学,知道欲通玄黄先知《周易》之理,欲通玄德之理先知《道德经》。这些经典都是中国人思想的渊源,说起容易学起来难。但是如果你弄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就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了。咱先不说这些哲理,就说《奇门遁甲》与《太乙神数》以及《六壬神课》合称为三式之学吧。《太乙神数》为占君国大事之用,谈天时,以九宫八卦加六神为理论结构。《奇门遁甲》为占兵旗制敌之用,以九宫八卦为理论以椐,谈地利。《六壬神课》为占日用民俗百事之用的,以十二地支为演绎构架,谈人和。而事实上,三者的预测功能都可以互相囊括,而不互相抵触与冲突。三者缺一不可,故是非常重要的道家学问。但是这些学问有些失传了,就说《六壬神课》吧,在书上传承的也只是有限的东西。真正的东西都是口传心教,领悟这些知识在于自己的心态,觉悟,修为,境界,传承和理解。

    但是只要你学易、知易,无论你悟性多高,学问多深,道学奇门三式运用多么熟练,终有一种学问是你无法逾越的沟壑。

    大妹子,刚才与你谈话中听你说道的一句话我非常不赞同,你说世上本无道德,道德出自官人的规范,这是不对的,这是你理解上的误区。你说出此言,说明你对《道德经》没有深入的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几千年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没有统一的标准,原因是古言精练,一字多释,由阅读者的层次而定。

    以我的浅薄认知,我认为圣人天师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这句话诠释了宇宙之中存在‘道’,道,其实就是通道之意,并且非同寻常,是宇宙之间生命的通道。没有道名,是因为道是天地间的生成的生命的能量,道可以看着是一种概念,一种原子,质子、量子,道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天际,宇宙。不是人们常态下看到的物质,是一种能量,可以有名,也可以无名称,看不到的,无法言名。在天,就是宇宙大暴发之始,天地成立之始的宇宙能量。

    看得见的就是万物之母,产生物质的基础,在物质为五行,金木水水土。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就是通道之意。

    在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就是说,道是宇宙中生成生命物质的所行程的通道,科学证明坠落的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在天,惚惚恍恍处,其中有象;恍恍惚惚处,其中有物。幽深冥蒙处,其中有精;精湛致真处,其中有信。象者影响;物者有形;精者致密;信者信息。在天,处于何处?在天背阳而有道,有阴得月而通道通;在天在夜,月送道形。在天在幽深冥蒙的月影之中,生命之影恍恍惚惚处传送着生命的信息,漂漂然而来到地球。是故天道在月。

    在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在地,位于众妙之门,众妙在哪里,渊兮,似万物之宗。渊在哪里?水之源头。深谷洞穴之源,便是生命的源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譬道通于天下,犹如川谷之水从洞穴流出而入江海。故地之道,在川谷洞穴之中,那里是孕育地球物种的地方。是故地道在谷。

    在人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在人身为玄牝,位于女人脐下与**之间。此既为人‘道’。何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要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就要探讨什么是‘谷神’,谷神,生命之神。生命之神通过山间夹道的洞穴中流出,孕育生命;科学论证,物种起源于水中。源头就在洞穴深处,地穴与水泉之间正是孕育生命的源泉之处。在人就是在女人脐下三寸之处。这里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既谷神,生命之神所在之处,女人脐下三寸,就是生命之源,经**流出;生命不息,长生不死的地方。故,‘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是故人道在玄。

    ‘道’,在天,为什么是天地之始?在地,为什么是川谷之洞穴?在人,为什么是生灵之阴?为什么?

    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现在科学论证,生命起于一,也就是说生命起于雌,为一。无性同样可以产生生命,一而二,有雌而后阴阳生。二而三,三生万象。《道德经》二千年前就论证了物种起源,可见其伟大之处。

    ‘道’是什么?道就是来自宇宙的生命原素,经月夜天道入川谷地道,川谷地道生世上有生命的物种。故天道在月,地道在谷,人道在玄。天地人三道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什么?道从洞口流出,清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得。这就是‘道’。有物混成,世界上物种生成,来自于天,孕之于地,寂寂寥寥,自生自息,各自独立生息不变,周转循环不止;生生息息,代代繁衍,这就是天地之母。我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在天,位于繁星点点的浩瀚夜空中的寥月之处;在地,位于幽远深邃的山谷洞穴深处的惚泉之处;在人,位于女人脐下与**之间。道,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承月气而载,顺幽泉而流,自**而出。是生命之源,生命之始,生命的符号。

    道,博大而幽深,深明而大义;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的思想是最早尊重生命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思想,道博能容,深远幽邃,大道致微,深明大义。

    什么是‘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天地形成,物种自立,细微的德行惟一的从化于道,无道无德;没有生命何来德行。德是典型化后求完全的标准;枉法后求直正的标准;水洼地求满盈的标准;敝帚处求自新的标准;缺少时求得到的标准;多余了求分予的标准。你怎么说世上无道德呢?德从化于道,道发于自然啊。

    《道德经》自面世以来,对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大度能忍、能屈能伸的思想就是来源于道德经。这种思想形成后,使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域笼罩在无形的熔炉之中,无论什么样的文化思想,只要你进了这一区域,必至自灭或失去原有本色,无论你是多么完整完固的文化思想,只要你进入这一区域,必然熔化在这个大熔炉中,即使原有的思想得以保留,但被烧灼后的痕迹随处可见。

    自汉代之后,古代中原无数次受外来民族的侵略占领,但是这个优秀的民族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如熔炉一般熔化掉外来入侵者,使其丧失掉自有的思想与本色,从化于汉民族的本土思想,归根原因是由于《道德经》天人合一、万法归宗宽广博大的思想所致。为什么佛教自进入中原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道教的影响,并从化于道教,就是这个原因。今天的人们当你走入佛教殿堂时,你跪拜的是佛祖,其实你心里敬仰的是天地,或出来又入了道观;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道’发于自然,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濡弱谦下、空虚不毁,万物归一。这就是本质的原因。

    时至今日,当我们读《道德经》时,我们会在无形中感觉到一个宏大的气场笼罩在自己周围,这个气场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源泉思想。道,来自于那里?人,来自于那里?道,生命之神,来自于浩瀚的宇宙,人自道生,德化以衡,尊重人类的自然本性,才是《道德经》的实质所在。

    正是《道德经》尊重人类的自然本性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使华夏民族牢记为什么万法归宗,万物归一,使外来思想无法灼痛华夏民族的神经。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亲眼亲历,世界上无论你多么顽固的思想教派,只要进中土就变味,变异了,并逐渐在本土化,佛教不用说了,基督教进中土时间不长,但是当你了解了中国民间的信教徒时,你会发现总有一股乡土味加杂在其中,即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不完全是原有的味觉了。

    原因很简单,潜移默化的道家本土思想其实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源思想,单就五行制衡论而言,五行制衡制将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道德经》中有些鲜明地理论观点还是有被世人曲解的地方。”

    这时老道言止,却听寡妇婶子言道:“听乾道所言受益非浅,但我有几事不明,想与真人探讨?”

    “坤妹请言。”

    “圣人之言深奥,你我俗人不足言;我只问世俗之‘富贵’何言?”

    “圣训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