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大明如火如荼 (第2/3页)
但到了现在,老朱有枪炮,才不给你设立土司呢。
直接归流。
在当地设置官府,由官府统一管理,编入户籍,就地发身份证。
要是不服。
那也简单。
打到服为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内政治理工作全在朱标一个人身上,让他忙得团团转。
三月份,朱标前往苏州杭州常州等地,推行改稻为桑政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鼓励百姓多耕作土地。
四月份,朱标又去各地工厂视察,特别是武安钢铁厂,机器问题解决后,这里每月产钢能达到十多万吨,堪比后世一个超小型钢铁厂。
五月份,朱标前往东南沿海各市舶司,视察各港口的贸易吞吐量,发表讲话说要多与其它国家做生意,也会派遣舰队使者,前往西洋各国,与其它国家多做交流。
六月份的时候,大明第一条铁路开通了。
从去年年初定项目到今年,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规划建设开通了第一条铁路。
当然。
这条铁路其实不远,就是从南京到镇江的铁路,全程才70多公里。
但这标志着大明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成功运行。
也标志着大明从拿来主义,到慢慢开始独立自主,有了自己建设蒸汽机和铁路系统的能力。
太子朱标十分重视,亲临火车开通现场,剪彩讲话。
并且与大明新成立的交通部各级官员一同乘坐了这辆列车,花了一个时辰从镇江打了个来回。
接着七月就是永平钢铁厂成立,又前往北平参加钢铁厂落成仪式。
永平钢铁厂其实就是后世唐山迁安钢铁厂,在明时属于永平路迁安县。
朝廷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火力发电站,用于高炉炼铁,然后再利用电弧炉把铁变成钢。
随着南京钢铁厂、武安钢铁厂以及永平钢铁厂的相继成立,大明的年产钢量也进入了飞跃式的增长。
明初钢铁产量很低,一年不到一万吨。
到了洪武十四年的时候,通过高炉炼铁以及电弧炉炼钢,达到了年产钢铁一百多万吨。
这还是因为去年高炉炼铁的速度太慢了,朱云峰已经从现代搞了很多制氧设备,但高炉炼铁再怎么设备齐全,一炉也得五六个小时。
而电弧炉炼钢则只需要两个小时。
另外还得建立焦炭炼制厂,炼铁厂,搭建无数个高炉,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否则光靠朱云峰运来的三百多个小型电弧炉,以每台每两个小时可以炼制五到八吨钢来算。一天哪怕只开工16个小时,一年炼制四五百万吨也是轻轻松松。
不过随着焦炭和铁的产量提升,钢的产量也会迅速增多。
今年预计年产钢至少三百万吨以上。
朝廷再建立了几个钢制品加工厂,从现代购买了大量工具,包括简易加工车床,用于制造农具、厨具,在全国各地建立供销社卖给农民。
除此之外,还有糖厂、罐头厂、食品加工厂、玻璃制品厂等等,基本上依靠现代科技,大明的建设能达到二战前后的水平。
当然。
还是那句话。
由于没有全面铺开。
没有自己的基础工业能力,无法造设备,就只能从现代购置设备。
而从现代购置设备的弊端就是量小,而且设备没有检修的能力,一旦坏了也很麻烦。
因而包括糖制品、罐头制品、玻璃制品等等,都还只是一两个工厂,产量很低,只供应给权贵与富人。
民间还未普及,想要真正等经济发展起来,商品流通到全国各地,至少得大明有自己生产机器的能力,还需要时间建设。
只能说有两界传送门的情况下,大明的发展速度远比单纯的过去一个穿越者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很多知识、科技产品可以直接拿来用,不需要再点科技树从头开始,方便太多。
但同样的。
由于大明没有进行过扫盲运动,识字率太低,导致即便是新知识,也只能进行小规模试点。
包括教育。
朱标在洪武十三年初就成立了南京学校。
一边广招孩童,学习基础认字知识,一边也招收一些有文化的秀才,开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