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四十二章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第四十二章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第四十二章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第2/3页)

,他好拿走我们的地,粮食没了就得饿死,怕他作甚,跟他拼了。”

    “拼了!”

    有人带头,自然也有人呐喊。

    胡永康随即呵斥道:“一群刁民造反了,给我打!”

    一声令下,顿时双方扭打在了一起。

    乡民们人多,估摸着有七八十人,但年龄不一而足,其中还有一些妇孺,青壮也就四五十左右。

    最主要的是摄于胡永康平日淫威,以及他那在县衙当差的兄弟,不少青壮根本不敢动手,一听说要打,立马逃得远远的不敢过来。

    反观胡家人却有底气,有胡永康以及他那兄弟撑腰,打起人来十分凶狠,场面迅速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只是被打了一阵,也有人被打怒了,捡起石头砸,抢了木棍反击,庄稼地里的汉子力气大,慢慢地局势竟然被扭转了过来,场面陷入混乱。

    眼见自己这边人少要落入下风,胡永康眉头皱起来。

    看样子断水源确实惹怒了这群泥腿子,毕竟这是断了人家生计的事,自然要和他拼命。

    不过他也不慌。

    事儿闹得越大越好,这样他县衙的兄弟才有理由抓人,他才能搞到地。

    又过了大概一刻钟,双方都已经见血,虽还没闹出人命,但显然已经差不多。

    正在这个时候,远远的就看到十多个人急急忙忙地过来。

    “都住手!”

    那些人到了现场,立即加入战斗,为首的一脚踹翻一个乡民,亮出明晃晃的刀,喝道:“县衙办案,我看哪个还敢动手!”

    胡永康赶忙走过去道:“老三,你可算来了。”

    “二哥。”

    为首的衙役穿着公服,正是胡永康的亲弟弟胡永健。

    明初还没有三班衙役之说,一般县衙有品级的官员也只有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下县连典史都没有,更没有县尉。

    而县里负责平日运转的为六房,遂安县只是个下县,没有典史,负责县里衙役管理的就是典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典吏虽然不入品,只是个吏员,却在下县相当于地方公安局长,权力是相当大。

    也因此造成了胡永康嚣张跋扈,满脑子都想夺人田地的思想。

    此刻见弟弟过来,胡永康有人撑腰,顿时气焰上涨,双手叉腰,指着乡民们道:“老三,你可得管管,这群刁民要造反啊。”

    胡永健自然是帮亲不帮理,见此一挥手道:“全抓起来!”

    “典吏老爷,你可不能乱抓人,明明是里长堵了我们的水,没了水,苗就长不大,我们吃什么?”

    “是啊典吏老爷,里长这是要我们的命。”

    乡民们见到胡永健,原本愤怒的头脑也慢慢冷静下来,连忙苦苦求饶。

    官字两张口。

    人家手里有刀,若给他们定个暴乱的罪名,把他们都杀了都有可能。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民不与官斗的说法。

    但胡永健冷笑道:“既然有人报官,那自然要先押往县衙,是非公论也有县尊老爷处置,你们都一起去便是。”

    “些许小事就不劳烦县尊老爷。”

    有一年龄大的乡民谄笑说道:“都是乡里乡亲的邻居,有些话在乡里说清楚就行。”

    胡永健扫视一圈,看到两边都有打得一头血,却是连哄带骗道:“都打成这样了怎么能算是小事,何况即便不去县衙,也该去县里看看大夫,都随我去一趟吧。大家放心,只要没出人命,县尊老爷不会小题大做,也会秉公处置。”

    “算了算了嘛,还要走那么大远,都是皮外伤,在山里采点药,稍微包扎一下就好。”

    “是啊,县衙就不必去了吧,到时候还得开堂,岂不是麻烦了县尊。”

    “只要把水给我们通开,我们愿意给里长老爷磕头。”

    乡民们连连摆手,或者作揖求饶。

    县衙是万万不能去的。

    这要是去了县衙,是非还不是任由他们定?

    而且最主要的是,典吏负责县里的缉捕工作,很多时候,典吏直接会把人抓去牢里。

    进了牢房之后,就是一顿毒打,想喊冤,连县尊老爷面都见不到,甚至可能县尊都不知道这件事情。

    他们到时候就得被关起来,不过堂。

    要么家属花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