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八章 朱标新政,放开了干

第八章 朱标新政,放开了干

    第八章 朱标新政,放开了干 (第1/3页)

    洪武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朱元璋北伐出征,前往陕西准备进攻北元。

    此时的洪武朝边境并不太平。

    除了云南、陕西、河北、辽东四个方向的敌人以外,山东、福建、浙江也有很大的边患问题。

    云南陕西河北辽东不说。

    那么作为中原腹地的山东福建浙江的敌人是谁呢?

    倭寇!

    从元朝中后期开始,寇患就已经很严重,他们最先开始入侵高丽,高丽无力抵挡,被迫把漕运改为陆运。

    接着他们在洪武二年就大规模入侵大明山东、苏州、淮安等地。

    在洪武三年又发生倭寇侵山东沿海,接着转掠浙江明、台、温诸州,又入福建沿海郡县抢掠。

    这一系列事件逼得朱元璋下圣旨,令沿海的百姓准备刀子,来一个杀一个。

    除此之外,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也是在这个时候施行。

    所以眼下东南地区也不太平。

    当然。

    跟北元比起来,倭寇只能算是疥癣之疾,只能说恶心一下人,谈不上心腹大患。

    但对于朱标来说还是很麻烦。

    因为他的新政策是打算明年开海禁,以目前的形式,怕是开不了。

    因此按照朱标的意思,其实是先等朱元璋打完了北元,收复云南之后,差不多明年枪械也造出来,再开始大力发展海军。

    海军有了火器,对付倭寇就比较简单了,到时候再下海,顺便还能去一趟日本逛逛,报杀使者之仇。

    对于朱标的想法,朱云峰表示支持。

    商品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革命,恰好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大明将出现一次粮食在极短时间内翻倍的情况。

    粮食增多,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也会增多。

    这时要么征兵,要么学罗斯福和元首,搞以工代赈,要么就发展工商业,增加就业人口。

    工商业发展了商品就得卖出去,那么禁海就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

    因而趁着这个机会,不仅灭了倭寇,还能倒逼日本开国,让日本的金银铜矿大量流入进大明,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下午在洪武朝跟朱标谈了谈他新政的事情。

    明天就要正式下达通政司发行,对于首次进行制度改革的朱标来说还是很紧张。

    朱云峰与他分析了得失,鼓励了他的新政策都是积极向上的好政策,并指出一个重要情况。

    那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初属于权威政治。

    在全国监管并不到位的情况下,朱元璋的政策往往都能执行到位,就在于此时的朱元璋威望实在是太高,下面的官员难以阳奉阴违。

    而朱标的威望在这两年也与日俱增,亲自查办胡惟庸案后更是如日中天。

    又有浙东集团、淮南勋贵集团支持,故元官吏集团也是他一手提拔,淮南官员集团也隐隐向他靠拢。

    可以说整个朝堂内外,从官员到武将到勋贵,无一不对朱标马首是瞻。

    要是这个时候趁着朱元璋北伐的时候,朱标振臂一呼要造反,说不准还真有机会。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推行新政。

    且还是减赋税轻徭役、限制藩王、给官员涨工资、发行银币、调整官员权力结构、取消卫所世袭制度等正导向的政策,得到拥护也很合理。

    唯一触动利益集团的就是取消了秀才、举人等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优待。

    还有对官员有一定KPI考核,并且推行第一个三年计划,要求全国官员下一步是要广推新农作物。

    但明初的读书人利益集团势力并不强大,科举入仕的官员不多,目前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察举制做官,因而取消读书人的优待在整体反对者上没什么声音。

    至于对官员制定KPI考核,明初朱元璋把官员当狗一样卷。并且空印案就能看出来,很多都是无意义的卷,就是逼着你做事。

    现在至少告诉你要做哪些事,总比以前感觉大家都很忙,但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东西要强得多。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政策下,一定不会比以前差。

    有了朱云峰的支持,朱标心情更稳定了许多,说到底现在也只是洪武十三年,朱标也才二十五岁,观政不过三年。

    要是十多年后的朱标,帮助父亲处理国政十五载,心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