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六十五章 朱标监国,老朱去现代

第六十五章 朱标监国,老朱去现代

    第六十五章 朱标监国,老朱去现代 (第2/3页)

  但他能做到不代表别人也能做到。

    换个普通人像他这么搞,身体迟早要累垮,根本活不到71岁。

    “不要为懒惰找借口。”

    朱元璋冷哼一声。

    朱云峰翻了个白眼,跟这老登讲科学是真讲不通。

    “当!”

    “咚咚咚!”

    外面先是传来一声钟鸣,接着又是三声擂鼓的声音。

    “父亲,到时间了。”

    朱标说道。

    “嗯。”

    朱元璋放下奏折站起身,徐徐向殿外走去。

    此刻钟鼓司的宦官已经鸣朝钟,敲朝鼓,文武百官分左右排序等候在广场下。

    广场上方高台上处已经放了一把椅子,朱元璋走了过去。

    “陛下到!”

    “陛下万岁!”

    随着唱礼官一声大喊,百官鞠躬行礼。

    没有下跪,也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以前有的。

    后来朱元璋嫌万岁万岁万万岁不好听,就改成“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结果这么喊大家喊的不整齐,便又改了回去,把三声万岁缩减成一声。

    只有新年大朝贺一类才会是三声。

    “陛下有诏。”

    内使监监令王东举起圣旨,高声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十二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近觉身体抱恙,需调养休息,怕倦怠国事,太子标仁明孝友,天下归心,今日起监国理政,燕王棣、吴王云峰辅之,望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臣等遵旨。”

    下方百官齐齐高喊。

    常朝与内朝不同,四品以下都没资格跟皇帝聊天。

    四品以上也是皇帝问了才会上去奏事。

    如果今天朱元璋没什么想问的,那就早点散朝,具体内容会在内朝谈论。

    所以很多时候常朝都是朱元璋颁发圣旨,告知百官事情的时候。

    下方诸多官员站齐,66岁的李善长为文官之首,立于最前方,其次则是一名50多岁,穿着绯红大袍的威严男子,正是左丞相胡惟庸。

    而在李善长对面则是武将之首李文忠,至于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将则并不在此。

    徐达坐镇北平,常遇春洪武二年就病逝了,汤和在山东练兵,其余勋贵武将也都各有镇守的地方,目前在京的勋贵只有几人。

    分别是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宜春侯黄彬、永昌侯蓝玉、南雄侯赵庸以及汝南侯梅思祖。

    也正是大量的明初功臣勋贵目前正在边境镇守,手中握有大量兵权,使得朱元璋必须想办法把兵权从他们手中夺回来,便确定了塞王政策。

    所以虽然朱云峰说分封制将来会危害到他的国家,但至少眼下朱元璋是不会取消这个政策,先以藩王取代这些勋贵再说。

    “有事奏事,无事退朝。”

    颁布圣旨之后,王东再次高喊。

    片刻后下方有人出来,向朱元璋奏事。

    朱元璋便一一处理。

    朱云峰和朱标、朱棣站在他左右两侧,跟三门神似的,让人直打哈欠。

    不过虽然发困,但朱云峰还是对朱元璋怎么处理国事的很好奇,便站在旁边认真听着。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

    东南有倭寇来犯,他说:“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河南夏秋遭灾,他说:“减免半年赋税,让当地官府治理好灾情。”

    云南元人残部不安分,招大明的降军、藏匿大明的罪犯,他说:“让曹震和顾成清剿边境元人残部西番。”

    北方又有番人投奔,他说:“安置在边境,让徐达经营好北平,随时准备进攻北元。”

    基本上处理方式直白易懂,而且效率相当快。

    难怪明朝初期能够那么快稳定下来,杀那么多人也没事,合着老朱对国事的处理方式相当干脆。

    不过或许也正是需要这样,大明刚刚建立没多久,正是需要这样雷厉风行,哪怕粗暴了点,但也比磨磨唧唧,一道政令下达到执行要老半天强得多。

    早朝持续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天还没亮的时候朱元璋就宣布散了朝会,然后回了乾清宫。

    往常这个时候他会去吃早餐,然后批阅奏折,等到上午八九点钟再召集李文忠、李善长、胡惟庸、陈宁、曾秉正以及六部尚书等高级官员开内朝议事。

    但今天早上却并没有这样。

    回到乾清宫的时候,马皇后已经起来在那等着,而且穿的还不是凤服,而是朱云峰送的老年冬装。

    她觉得身上暖烘烘地,特别舒服。

    “妹子穿这衣裳还不错,端庄得体,也很漂亮。”

    朱元璋上下打量了一下。

    马皇后用了朱云峰送的护肤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