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人从哪儿来的? (第3/3页)
唐植桐尝了一口,咸淡合适,味道也不错,满意的点点头:“妈,你们先包着,单位今天有点事,我得过去看看。”
“那你还回来吃吗?”儿子工作上的事情,张桂芳不掺和,相比起来,更关心儿子的肚子问题。
“嗯,回来吃。”唐植桐洗把手,也没带包,空着手直接出了门。
虽然唐植桐不喜欢包水饺,但去这一趟并不是为了逃避劳动,而是为了将许诺方圆的草木灰送过去。
唐植桐不知道陈大姐什么时候能把土豆种搞到手,为了不耽误押运处催芽,这事还是早办早放心。
骑车空着去,临到单位的时候,唐植桐才找个犄角旮旯装了大半麻袋草木灰。
草木灰比较蓬松,大半麻袋也就三十多斤的样子,催芽应该差不多够了。
唐植桐发现自打春节后,单位里主动要求星期天值班的职工就少了,肚子都填不饱,哪有什么积极性干活?
就连方圆今儿也没来。
唐植桐没有将草木灰交给其他部门的值班同事,而是拎着进了财务科的门。
财务科现在已经有两个人了,马薇是常驻代表,这种能由自己人办的事情,没有必要交给其他部门的同事,否则人家还指不定怎么想财务科呢。
唐植桐将草木灰放在财务科的炉子旁边,给马薇留了个纸条,说明麻袋里是草木灰,留着土豆催芽用,让她明天交给方圆安排。
锁上门,唐植桐出了押运处的大门,不过没着急回家,而是往南骑了一段距离,停在了田间地头。
眼下天气转暖,但远远谈不上热,所以哪怕日头正晒,也有社员在地里劳作。
孩子们则相对轻松一点,哥哥或姐姐领着弟弟或妹妹,有的在大人后面捡刨出来的野菜,有的则跑到未翻地的田里抢个先机,挑着鲜嫩的下手。
田里野菜不少,孩子们都在拼手速,家里中午、晚上能不能吃的饱全看哪自己能挖多少野菜。
也有一块田里有好几个小孩子扎堆的情况,为了争夺野菜,他们最多骂两句脏话。
没有孩子去打架,因为费力气,有劲还不如多挖点野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出来这一天,就为了能把竹筐里装满野菜……
唐植桐看着眼前的情形,摇摇头,叹口气。
这一趟出来,唐植桐本来是想过来薅一把野菜,因为他还记着之前跟马薇说的话,等野菜出来,拌一些给她尝尝。
但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唐植桐下不去手跟他们抢,只能空着手回去了。
家里人多的好处之一就是回家水饺包完了,不用厨子动手,只负责吃就好。
“妈,等吃完再下吧,我下午送过去。”荠菜多,做的馅儿就多,水饺也包了不少,唐植桐看着一盖帘一盖帘的水饺,知道这是准备给椿树胡同的,遂开口道。
“嗯。水饺包了不少,你一会顺道给小平送点过去。”张桂芳点点头,将煮好的水饺盛出来先给孩子们吃。
“好嘞!”唐植桐答应的痛快。
最近这段日子,唐植桐没有往家里额外带什么东西,家里几乎都是吃咸菜度日,这乍一吃水饺,虽然是野菜的,但都吃的很香。
吃完,再喝碗饺子汤溜个缝,唐植桐心满意足的起身再往锅里加水,准备把剩下的水饺给煮出来。
为了防止黏连,煮好的水饺要稍微拨一拨、晾凉后再装盒。
家里只有三个饭盒,唐植桐、小王同学、凤珍各一个,三个有点不够用,所以唐植桐又用了两个盘子,一个装水饺,另一个反扣在上面,然后用绳子一绑,也是个简易的饭盒。
“我跟你一块去吧,你去给小平哥送,然后咱俩妇联宿舍碰头。”小王同学看丈夫一个人拿着费劲,主动开口道。
“行。”小王同学回娘家,唐植桐自然不会反对。
现在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而女性地位又低,不少人家更是信奉“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所以很多家庭妇女想回娘家看看的时候,得征求自家男人同意。
养儿防老的想法深入人心,百姓约定成俗的规矩是女儿不用承担父母养老,但同样不继承父母遗产,所以大多女同志比较自觉,极少有“扶弟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