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案落尘埃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案落尘埃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案落尘埃 (第3/3页)

派郭霖将自己训斥一顿,便轰出宫门,当真狼狈不堪,或许是他请罪姿态诚恳,总算免去一场大祸。

    本来他想在侦缉春闱官员违矩之事发力,在圣上面前重新挽回脸面和功劳。

    可万万没想到,突然闹出七十三名举子联名上告一事,一份记录官员不轨之举的述状附录,完全打乱了他的企图。

    大理寺依照这份述状附录,只在数天之内,就讯问数十名春闱官员,其中二十余名官员因贪鄙受赂而下狱。

    大理寺雷厉风行之举,完全占尽先机,让周君兴根本无用武之地。

    而这几日早朝之上,周君兴观风看势,察觉大理寺查纠春闱官员不轨,事态嚣然攀升,已到了圣上承受的极限。

    想起吴梁之死,给他造成冲击尚未淡去,他更不敢在这个时候火上浇油,轻举妄动。

    即便推事院已失去舞弊案主审之位,依然兼有协助大理寺陪审之职,周君兴也表现出低调退却姿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最近不管大理寺审讯徐亮雄,还是审问一众获罪的春闱官员,周君兴都不太出面,只是让自己心腹郑英权出面理事。

    ……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官廨有些聊赖的处理衙务,等到窗口开始射入夕阳余晖,门外响起熟悉的脚步声,接着便是郑英权的身影。

    每日日落时分,郑英权都会从大理寺返回,向周君兴汇报本日事态进展。

    周君兴问道:“英权,今日案件有何进展?”

    郑英权说道:“徐亮雄虽然入狱多日,但一直在狱中鸣冤,不肯认供自己有舞弊之举,只是举子取巧使奸,才会生出舞弊之祸。

    他是正三品的高官,没有定罪之前,大理寺也不敢妄动刑罚,吴梁死后,圣上终于失去了耐心,昨日已下口谕施刑。

    大理寺虽已对徐亮雄用刑,但他在狱中封闭多日,还不知吴梁已死,所以心存侥幸,也清楚自己一旦招供,便要万劫不复。

    昨日折腾一天,他都抵死不肯认供,今日宫中催促,大理寺便对徐亮雄上了大刑,今日午时他已认供画押。

    加之礼部解析九名舞弊举子策卷应答之法,两厢印证之下。

    现下已经确证,徐亮雄临时接任主考官,因编制策论制题只有一夜时间,仓促之间借用早先拟题之题旨。

    虽然词句措辞大不相同,但依旧被受其点拨的吴梁等人可乘之机,其失职泄题之罪,无可辩驳。

    虽然未有蓄意舞弊,也从未受过考生贿赂,但最多逃过死罪,活罪难舍,这位左侍郎已经完了……

    属下倒是有些疑惑,舞弊案件牵连如此地步,大理寺居然让徐亮雄逃脱死罪,有些不合常理。”

    周君兴冷笑道:“韦观繇是只老狐狸,他可不是无能之辈,徐亮雄能逃脱死罪,是事出有因。

    一是徐亮雄嘉昭十三年才升到户部左侍郎,正是仕途炙热之时。

    他这样的人物,只会在积攒功绩上下功夫,以便登上六部魁首之位,不会做贪污蓄意舞弊的蠢事,自毁前程。”

    正因他想靠荣任科举主考官,积蓄扩大名望,好为将来仕途助力,才会在会试之前接受举子拜谒,好为人师,出题指点。

    意外接任主考官后,因制题时间仓促,为制题不显平庸,留下士林笑柄,才会心存侥幸,借用以前得意拟题题旨,让人有可乘之机,招来滔天之祸。

    所以他没有蓄意舞弊,的确是实情。

    但舞弊案牵连如此之大,圣上没有杀他泄愤,是因为吴梁之死,会试舞弊案之内幕,已引起朝野士民非议怀疑。

    如果徐亮雄坐实蓄意舞弊,在天下士民心中,大周吏治竟败坏如此,朝廷威信颜面何存,圣上岂能容忍。

    徐亮雄所定罪名,与其说其罪如此,不如说是圣上授意,大势所需。

    他的性命根本无足轻重,圣上想要拿去还不简单。

    圣上需要舞弊案尽快尘埃落地,重拿轻放,最好快些让人遗忘……”

    郑英权心中凛然,自己这位上官,虽然手段阴森,做事不择手段,但并不是一味凶戾蛮干,城府心计,眼光锐利,同样不凡。

    ……

    郑英权继续说道:“自从那日林兆和押回大理寺狱,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理寺请了医士给他治疗刑伤,虽有讯问,但再未上刑。

    大理寺正杨宏斌亲自带人,去林兆和居所仔细搜查,并未找到任何涉及舞弊的证物。

    所以大理寺以证供虚妄无名,定判林兆和无罪,这两日就会开释。

    大人,林兆和是否舞弊,暂且别论,但细想事情前后,此人身陷囹圄,依旧不露丝毫破绽,全身而退,颇不简单。”

    周君兴想到单日在刑房之中,一个文弱士人,酷刑之下连惨叫都吝啬发出,就像失去了痛觉,还有目睹吴梁之死,那目眦欲裂的可怕表情。

    即便周君兴生性残酷,心中也微微发寒……

    郑英权又说道:“大理寺审定林兆和时,杨宏斌曾提到过周严,因是周严的述状,才将林兆和牵连其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