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隆万盛世 > 1324又没钱了

1324又没钱了

    1324又没钱了 (第2/3页)

    “工部?因为治水?”

    魏广德微一皱眉,说道:“工部和户部都没有奏疏上来,我还真不知道这事儿。”

    “迦运河开凿进入尾声,前俩月徐州黄河又决堤,工部钱粮已经捉襟见肘,没银子支应河工了。”

    谭纶说道。

    其实他一说这个事儿,魏广德就大抵猜到是怎么回事儿。

    古代王朝,支撑一个河工就很费劲,往往都要准备数年时间的钱粮,而明朝中后期,黄河隔三差五出问题,可不就成为耗光国库最大的黑手。

    当然,如果银子都用到河工上,其实也能勉强支应,可是不还有一大堆大人们需要养活。

    然后层层漂没,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没钱了。

    至于整顿吏治,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潜规则,非大毅力者不可破。

    魏广德不想成为众矢之的,自然不会掺和。

    关键还是那话,根子有问题,就算撤换贪腐官员,换上来的继续,最后一算账还是照旧,还耽误事儿。

    所以张居正没采用高拱的政治主张,清理贪腐官员,但要求讲效率做实事。

    银子你可以拿,但事儿的给我办好。

    办不好事儿,那你也别在官场呆着了,趁早滚蛋。

    魏广德也偏向于这样,或许也是受到后世一些影响。

    处理一个贪官对于高拱、张居正来说是小事儿,可对下面的百姓来说就是大事儿。

    “先等着吧,若是解决不好,他们自然会到内阁来说这个事儿的。”

    魏广德倒不是推诿,现在户部情况他不清楚,若是两部之间扯皮,其实也很麻烦。

    工部的事儿是大事儿,可户部难道就不是?

    户部要是停转,那整个朝廷怕是都要跟着停摆。

    米国那边时不时政府停摆,可不就是因为年前年后新一年政府预算问题两党扯皮,再不就是国债达到上限,需要增加国债限额。

    “国债?”

    大明朝,或者说历朝历代中央朝廷,貌似都没这么操作过。

    朝廷没钱了,就向地方百姓伸手拿,后世话说就是“横征暴敛”。

    等送走谭纶,魏广德没回后院休息,而是回到书房继续想着这个事儿。

    大明朝若是短期财政出现问题,是不是可以搞国债的方式度过艰难时期?

    只要清丈之事推开,赋税收上来,应该就差不多了。

    魏广德想的感觉不错,就记在心里,打算琢磨一通,等张居正回来就和他商议商议。

    不过第二日下午,刚吃过午饭,魏广德还在值房休息,芦布就进来通报说户部尚书张学颜和工部尚书江治来了。

    听到来了这两位,昨儿个谭纶的话还犹在耳边,他自然知道是什么事儿。

    很快,两人被迎进来,入座后,寒暄都省了,直接入题。

    “河工不能停,已经开始,万万断不得。”

    听完江治的叙述,魏广德就马上表态。

    此事是内阁的决策,朝廷不倒工程就不能停,否则计划一旦变更,怕以后再启就难了。

    前面的投入,也会打水漂。

    原因其实很简单,今天可以因为没银子停工程,明日后日也一样,大明朝廷从来就没有富裕过。

    “户部也没银子了。”

    张学颜其实早想到魏广德会这样回答,马上也接话道:“太仓虽还有银一百一十八万两,可九十七万两是兵部这个月月底就要提走的兵饷。

    剩下十万两银子,是京官这俩月的俸禄银子,谁保证能解决这两个事儿,我就把银子给他。”

    “就三十万两银子,先给付十万两,让工程继续下去。

    难道各个钞关,还有月港那边,这两月连十万两银子都凑不出来?”

    江治不满道。

    魏广德其实知道工部缺银怎么回事儿,其实算是工部帮兵部带垫的费用,江南的造船厂现在开足马力建造海船,银子都是工部在支应着。

    到最后,这笔银子自然要由兵部出,最后还是落到户部头上。

    “户部怎么会才这么点银子?”

    魏广德有些不解道。

    太仓只有百多万两银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