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第2/3页)
够折伏现行烦恼,所以关键还不是在「一心」。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境界,是不是能够对治见思烦恼?不乱,不为烦恼所乱,关键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决定往生的关键。至于灭罪,每一句佛号都能够灭罪,是的。但是你要能够往生,那一定要达到一心而且是不乱。是这个意思。所以灭罪跟往生,这两个标准就不一样。
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
就算你是乱也无所谓,它毕竟也是一个「成佛」的「种子」,譬如「金刚」宝石,它「终不可」破「坏」。下面引证: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这个地方是说明:假设我们信愿没有具足,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但是这个念佛还是一个未来成佛的种子。这以下引证。
这引证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他从工作中退休下来,就住在家里面。子女看到他这老病的身体,一天到晚住在家里面不工作,就嫌弃他。嫌弃他,这个老人很伤心啊说:我一辈子为了工作、为了家庭,年纪大了,子女不孝,就跑到僧团求出家。求出家,阿罗汉他也不须要你填什么资料,他一入定就知道你这个人有没有善根。舍利弗尊者先看:唉呀!这个八万大劫跟三宝都没有结缘,所以这个人度你出家也没有用,就不度他出家。如是的次第,「五百」个阿罗汉都没有度他,就在僧团外面哭。
佛陀从外面回到僧团来,看到他明知故问说:你发生什么事啊?说:我要出家,五百个阿罗汉都不同意我出家。佛陀就带他进来,命令目犍连尊者剃度他。剃度以后,这个老人家年纪大了,心中的妄想就比较重。人世间打滚得多,打坐的时候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掉举就是昏沉。
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就用这个神通力,带他到大海的旁边这个河岸,看到一条大鱼的尸骨。他说:你知道吗,这是你的前生。你前生是一个大鱼,被这个渔人抓到以后,万刀杀死了,这个肉都被吃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过去生曾经做过国王,这做国王杀业太重,所以做着鱼来偿还。但是你这个罪业还没有偿还完,你今生再不努力啊,你继续要到三恶道去。这个老人家一听,非常惊怖,看到他过去生做大鱼,回来以后就精进了。
一个人啊,我们讲心力不可思议,什么事情就是怕你心力提起来,心力一提起来的时候,就触动了他的善根。他过去生曾经是一个柴夫,到山中砍柴的时候,遇到老「虎」的「逼」迫跑到树上,老虎要去咬树的时候,他称了一声「南无佛」。那他精进用功,就触动了最初的善根,就证得阿罗汉果,在今生成就阿罗汉果。
所以这样的一种念佛思想,跟《法华经》的思想:「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佛当中,曾经在寺庙当中以散乱心称念佛名的,现在都已经成佛道了。这个是说明成就佛道的因缘,就是这样子栽培下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这句佛号啊,在我们心中操作,对我们可能会有两种的功德出现:
第一个就是你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你虽然念佛,但是你可也没有具足信愿,你还是贪恋娑婆世界,对佛号的信心还是相信怀疑、怀疑相信,没有真实的信愿具足。这句佛号你念的时候,这句佛号对你来说,就是所谓的「散称为佛种」。就是你这句佛号,为你未来成佛的因缘,先种下一个种子。就像说你种这个苹果,你现在不能吃,以后才吃到。你先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你种这个苹果的种子,你现在吃不到,这第一种,就是信愿不具足,「散称为佛种」。
第二个「执持登不退」,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的时候,你可是信愿具足,有事有理。一方面对佛号专一相续的安住,一方面信愿持名深信切愿,这心中这两道的光明现前,相信发愿、发愿相信。这一句佛号,让你今生就能够得到利益了,执持登不退,你今生就能够解脱生死。
蕅益大师这一段就是讲这件事情,就是念佛人分成两类:一个是念到一心不乱,一个是没有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有两种差别的功德:一个是为未来种下一个成佛的因种,一个是今生就能够成就三不退。这是「破疑」,这是本科(丙一正示无上因果)的第二段。看最后一个「诫劝」:
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师很诚恳的说:希望所有的出家、在家,通达教理的、不通达教理的,对于信愿持名的法门,它的下手至「简易」、至「直捷」,它果地的功德最「无上」、最「圆顿」。
你对这个法门,不要把它看做太「难」,它讲一心不乱、信愿具足,这何等的难!而「辄生退诿」;你也不要把它想得太简单,反正临命终等人助念,「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这句佛号太简单了,我要找一个更深妙的法门,我这个人的个性就是要修复杂的,我要观想、观像。「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这个佛力的境界太深了,不敢承当,我还是观我的五蕴身心,这个比较简单。破除我们对净土一种难、易、浅、深的四种障碍。总结: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这句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布施、持戒,下辈子成就了一个诸天的可乐果报。诶,这件事情可思议,因为你布施、持戒嘛!你有这个因地、有这个天上的果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说你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念了一句佛号,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那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的确不可思议。你说你因地这么少,你怎么念一句佛号,那个声音不是很短暂吗,为什么短暂的因地,有这么广大的功德呢?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所以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我们如果不能破除小大的这种执取,我们总是认为:你的因地这么小,果报这么多?有这种小大的执取啊,你很难把佛号念好。所以它这种念佛是华严的思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这个不可思议的关键在什么呢?
因为你所念的名号,这个万德洪名、这句佛号虽然它是小,但是你可知道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吗?这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它具足无量光的功德、它具足无量寿的功德,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这不是小跟多的问题,这是功德的问题,小东西也可以具足大功德的。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不可思议,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当,我们这一念心也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两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一接触啊,所以也就是「持一声不可思议,持百千万声不可思议」。
我们刚开始,也不妨先从事持下手,因为这个心性的功德力不可思议啊,的确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对大乘经典,对《法华经》《华严经》这种一心的思想,没有长时间的熏习;我们经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经常起烦恼(诃──),观久了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观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起烦恼、就是业障,从来没有看到这一念心有什么功德相貌。(诃──)对自己就会产生像印光大师说的:唉呀!我是业障凡夫,绝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不过慢慢慢慢的,你烦恼淡薄以后,你再去读《法华经》,你会有不同的感觉,你会知道你这一念心就像莲华一样,含摄无量无边的功德在里面。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妨从事持,先相信弥陀的名号不可思议。但是慢慢的,你念佛的时候你总是会增长,因为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慢慢的你这个业障消灭了以后,你心的堪能心强,你再来看《大正》经典,那你感受会不一样,你就敢承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句话你就敢承当。慢慢慢慢你就能从事持转成理持。我们不妨有这样的次第。
丙二、重劝
这个是「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的第二科,前面是「正释无上因果」,这是「重劝」。这个「重」就是重复、再一次的劝我们要发愿以往生净土,这是第二次的劝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陀讲完这个无上因果以后,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我见是利」。这个「我」是谁?「我」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我」亲眼看到净土这种殊胜的利益,我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才敢讲出前面的无上因果。佛陀会抉择出一个无上因果,他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他的确是看到的、的确是亲证的。所以再一次的劝勉我们:「若有众生,闻是说者」,若有众生听到净土这样的殊胜因果,你应该要发愿「生彼国土」。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先看「正释」:
正释 分二
「正释」分两科:第一个「约理圆释」,第二个再「约事确释」。从道理上说,先解释「我见是利」:
约理圆释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我见」这个「我」指的是「佛眼」,当然「佛眼」是大智慧光明眼。「佛眼所见」是「究尽明了」,没有任何的差错。佛眼睛所见的事情,都是一个现量的境界。佛陀从来没有作任何的猜测,佛陀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比量,佛陀所想的、所说的,都是现量境、都是现量境,佛陀不作任何的猜测──这个是可能、或许、大概是,佛陀不会有。佛陀演说的每一件事,佛陀说如果这件事情还不明确,佛陀会默然。比如说这个人会到哪里去?他的业还不决定之前,佛陀不会表达任何意见;但是佛陀只要讲出来:这个人七天以后会死,这件事情决定了,只要佛陀讲出来,这件事情决定了。所以佛陀见到这种功德利是究竟明了,没有任何差错的。
佛陀是见到什么利益呢?这净土的利益:
第一个「横出五浊」,这个是强调他力门。就是我们要离开三界,要靠自己断惑的;这个地方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是第一个利益。第二个「圆净四土」,这个是强调「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直至不退位尽」,这个是讲圆证三不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这个就是所谓的他力门果地教,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这是不共于其他的法门。这样讲「我见是利」是比较开阔的、比较圆满的解释。另外一层解释「我见是利」,是约临命终,看蕅益大师。「约事确释」这当中分两科:「明仗自力之难」,第二个「明仗他力之易」。看我们自力的情况: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我见是利」,蕅益大师说这个「是利」,也可以约着临「命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