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九页,「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这个是佛陀劝勉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佛陀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这个往生的众生有一种情况,就是说「皆是阿鞞跋致」,这个「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转。这个不退转的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是「皆是」,这个地方「皆是」要特别注意了。这当中包括了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也包括五逆、十恶带业往生的众生,这个「皆」就是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在这么多的「阿鞞跋致」菩萨当中,「其中有」很多很多「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个「一生补处」的菩萨,就是等觉菩萨。这个等觉菩萨的「数」目还很「多」的,「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两个,包括「阿鞞跋致」的菩萨,也包括「一生补处」的菩萨,数量都很多,只能够「以无量无边阿僧祇」来解释。

    这个「阿鞞跋致」跟「一生补处」菩萨,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通赞疏》解释说:「阿鞞跋致」是约新生,新往生的菩萨;「一生补处」是约旧生,就是到了极乐世界一个时间以后,你慢慢慢慢的能够成就「一生补处」。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所摄受的众生,能够一直摄受你,一直到让你安住到等觉菩萨为止,是这个意思,这个是旧生。当然我们不可以在极乐世界成佛,起码能够摄受你到等觉菩萨为止,有这么多不退转的菩萨。这一段是强调自功德深,自己的内心所成就的不退转功德。

    下面一段是强调他贤圣遍,「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一段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示,蕅益大师先解释「阿鞞跋致」,先解释新生;再解释一生补处,再解释旧生。他这个不退转分成两部分:先解释新生的情况,再解释旧生的情况。新生当中,先一段「正明」: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这个「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转。我们娑婆世界的生死流转,有两种情况是会退转的:第一个是色身的退转,就是说你现在年轻、健康、庄严,这件事情会退转。就是说老病死出现的时候,你就会从庄严变成丑陋,乃至死亡。死亡以后,你下辈子到天上去,就得到一个更庄严的色身。等你把天福享完了以后,就变做一只蚂蚁,这个卑贱的相貌。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流转,我们的色身有退转的问题,由庄严退转为丑陋,由尊贵的人身退转为卑贱的果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更严重的就是内心的退转,就是你内心当中,在三宝当中的闻思修所栽培的一点善根、一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它也会退转。你今生相信三宝,你下辈子不一定相信三宝,就是你内心的善根会退转。这个地方的「不退转」,包括你色身的不退转,包括你内心的不退转。这当中有三种不退,它的程度由浅至深,有三种不退。

    先看第一个「位不退」,这个「位」指的是无漏的圣位。说这个「入圣流、不堕凡地」,这个是约初果以上的圣人。我们凡夫的内心当中,有一股很强大的妄想之流,这当中也包括了生死之流。这个初果圣人,他修习我空观,在内心当中出现了第一道光明,在无量无边的妄想之流当中,出现了一道清净的法性之流。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有两道水流:第一道是杂染的生死流,第二个是清净的法性之流,在内心当中同时存在。他那个清净的我空智慧所表现的法性之流,他不退转,这水再怎么脏,不能破坏他。而且所谓不退转就是说,我们的心是不断的变化,他不退转,就是他会不断的进步,他的法性之流会慢慢慢慢的扩充,慢慢的扩充,直到把内心的这种杂染水流完全清净为止。

    所以你证得初果以后,你内心圣道的力量,你对三宝的信、进、念、定、慧的信心,永远不退转。经典上说:一个初果的圣人,在饥荒的时代,他只有一碗饭,他把这碗饭吃下去,他能够维持他生命的相续;他看到佛陀来托钵,他可以把他唯一的这碗饭布施出去,让自己死掉。他对佛陀的信心,那个归依的心是不退转的。这饥饿、死亡不能障碍他对佛陀的归依心,不可以。他对这个佛、法、僧、戒有不坏信,四不坏信。这是第一个,是约他内心的善根。

    其次,这个初果的圣人,他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了。虽然他内心当中摄持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这个我空智慧的现前,光明照射,这些业力不能得果报,他的色身永远不会再去承受这种卑贱的三恶道果报,不可能。所以到了初果,他的身心有一部分的不退转,包括他的圣道力量,包括他的色身,他永远保持人天的庄严色身,这个我们安立做位不退,还有这样一部分的不退。

    第二个「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这个「行」指的是菩萨之行。前面的位不退,强调在自利的功德,他自受用的功德,这个地方是强调他受用的功德。就是这个断了见思惑的菩萨,我们讲这个界外菩萨,他已经没有三界的业力。他那一念的大悲心,不会退转。经典上说:三千大千世界起火了,充满了炽然猛火,这个界外菩萨,他那个大悲心,他还是愿意来到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度化众生。他那个大悲心,任何的逆境不能障碍他,他永远不会退到二乘的境界去。所以他这个「行不退」,不但是自受用的功德不退,连他受用的大悲心也不退,这个是「行不退」,那这更深一层。

    第三个「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这个「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深广如大海。我们在修学佛法有三种智慧,《般若经》说有三种智慧:第一个叫一切智,观察一切法的总相,一切法有各式各样的差别,但是它的共同相貌就是我空、法空,空性的智慧叫一切智。道种智就是分别一切法的差别因果,他到三恶道去了,他什么因缘到三恶道去?他到人天去了、他到极乐世界去了,分别诸法的差别因缘,这叫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中观,就是这个空有无碍的一种中观。这一切种智就是真俗双照、二谛圆融的中观,套一句智者大师的话说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中道的实相。这个念不退指的是中道的正念。

    前面的位不退、行不退是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念不退,是强调一种佛性的功德,他念念跟中道的佛性相应,这个地方不退了,这个不退就更加微细、更加的深入。我们一般的不退转,由浅至深有三层的差别,这个叫做「阿鞞跋致」,就具足这三种功德。成就这个「阿鞞跋致」当中,我们看「点示」,这当中的差别:点示胜异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

    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我们在「此土」,这个「此土」是一个污秽的国土,娑婆世界这个秽土。我们成就三不退是怎么个成就法呢?是「藏」教的「初果」,「通」教的「见地」(通教有十地、有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断了见惑叫「位不退」,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通」教的「菩萨」(通教的菩萨地),「别」教的「十」回「向」,「圆」教的「十信」,叫「行不退」。「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名念不退」。换句话说,你今天断什么烦恼,就证到什么不退的情况。

    示彼土圆证之胜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我们在极乐世界,乃至你是「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仰仗「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你当然是「下下品」,但是「皆得三不退」,都能够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我们娑婆世界的功德要出现,那完全要靠自己的本事,就是你内心当中,你必须从你这一念扰动的心、颠倒的心当中,去修止观,在这么一种动荡不安的心性当中,让它寂静下来。在寂静当中,修习种种的观行,然后点点滴滴的去栽培你的功德,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宗喀巴大师讲一个偈诵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这个地方道出了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情况。说佛陀来到我们众生的世界做什么事呢?「佛非水洗众生罪」,佛陀不是以他清净的大悲法水,来洗涤我们众生的罪,这个罪不能被佛陀洗掉的。那我们内心当中有痛苦,佛陀可不可以救拔我们呢?「亦非手拔有情苦」,佛陀不是以他那个无量自在的手,伸到我们心中,把我们心中的痛苦拔除,不是。佛陀你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送我几个吧?「非将己德移于余」,佛陀的三昧是自受用,一个功德也不可以送给我们。那你佛陀出世,对我们众生有什么帮助呢?「唯为说法令解脱」。说出释迦牟尼佛在秽土,他心中的无奈。

    佛陀在秽土成佛,唯一能做的就是说出很多很多修行的法门规则,让你的内心自己去操作,只有这件事情。所以在娑婆世界里面,你要成就一种功德,你所依止的原则,就是凭你自己的本事,人一定要靠自己。极乐世界的三种不退,为什么会有三种不退呢?这当中是环境的关系。我们一路读过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不退转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得一个果报体,我们眼睛看到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的造形,诶!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听听鸟类的唱歌、鼻子闻一下宝树的花香、嘴巴去喝喝八功德水的甘露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这样的境界不退的。它五尘的那种力量,跟你的身心一接触的时候,它会使令你内心当中,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依报环境的摄持。再看下一段「点示超绝」,这种情况,是不是有很多的情况呢?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在一般的秽土修行当中,我们根据这个教理,不管是根据唯识、天台、中观的判教,你是「凡夫」就不是「初果」,初果有初果的功德,凡夫有凡夫的障碍。你「是二乘」就不是「菩萨」,二乘的功德只能够自受用,菩萨的功德还能够他受用。你「是异生」就不是「同生性」。这个「异生」指的是无明,「同生性」指的是真如。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各式各样,你打你的妄想,他打他的妄想;你今天打的妄想,跟明天也不一样;前一剎那的妄想,跟下一剎那的妄想都不一样。我们内心当中的无明是「异」的,是无量无边的差别。但是一切法身的圣人内心当中,安住在一个如的境界,一如无二如。你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是「同生性」,真如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

    「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就是说我们秽土的修行,每一个人的努力不同,有各式各样的功德相貌,所以说「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你今天讲出超越你功德的话,变成了大妄语。你进步了以后,就舍掉了你过去的名称,这功德的成就,完全是你内心戒定慧的栽培。那么极乐世界呢?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个地方是特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