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3集 (第2/3页)

一次一次的生长广大,所以这个「根」有摄持义、有生长义,所以叫做「五根」。这个时候已经从外凡位到达内凡位。第一个是「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我们刚开始对于四念处的信心,是个仰信。我们说这个色身是不净的、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平常的内心是活在颠倒当中,我们总是觉得色身是安乐美妙的,爱着色身。那佛陀说:色身是不净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虽然有仰信,但可也是疑惑,真的吗?色身是不净的吗?我们这一念心真的是无常的吗?我们内心当中的信心是非常薄弱的,只是对于三宝一念清净的仰信。但是经过前面的四正勤跟四如意足,加强了止观以后,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决定下来,「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对于这个「正道」,指的是止观;「助道」指的是持戒,或者也包括修福,这个是助道法门。这个时候对于这样一种法的信心,能够摄持、能够增长。再看「精进」:

    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

    到了内凡位的人,他在修行,他主动就会精进;不像前面的外凡位,很多的烦恼会障碍他。所以这个修行人,他内心当中,真妄交攻,非常矛盾,完全是仰赖信心。到了内凡位的时候,他的修行,他粗重的烦恼都被调伏,所以有事没事,自动会想要打坐,任运的「勤求不息」,这就是「精进根」。这个「根」就像树已经牢牢固固的在大地当中扎下去了。「念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

    心中能够经常的去忆念他所受的法,当然这个地方的「念根」,主要指的是「止」,止的力量。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

    这个止增长以后,就变成定了。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这个对于正道及助道的善法,经常观察苦、集、灭、道四谛是慧根。

    这个五根,莲池大师解释:这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来的。这个信是一个基础,信是通于整个后面的四根。这个四念处它成就了念跟慧,就是为什么会有念根跟慧根呢?就四念处。因为你四念处,你一定把心先止住,念住心,然后由慧观察,由这个四念处成就念根跟慧根。这个四正勤成就精进根,就是对于断恶修善品,能够勇悍为性。这个四如意足成就定根,这个信是通于后面的四根。

    所以莲池大师就说:这个经文为什么但提五根、五力,没有谈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呢?莲池大师说:讲到五根就包括了前面三个。因为你怎么会有五根呢?这个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修习,修习所成就的果报相,所以说举果则必有因也。所以莲池大师讲:经文不谈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事实上讲五根,也就包括前面了。这个时候的五根,就是内凡的暖位跟顶位这两位,暖顶两位。

    五力

    「五力」是属于「忍位」跟「世第一」两个。先解释这个「力」。什么叫做「力」呢?「力用增长,能破烦恼,故名为力。」就是信、进、念、定、慧五个法门,它的功能,它心中的功能──力用增长,能够破除你心中的烦恼。前面的五根,能够不为烦恼所坏;但是它还不能完全破坏烦恼,就是这个五根的菩萨,他心中有善根,但是可也是有烦恼。但是到了五力的时候,他善根的力量不允许烦恼活动,烦恼不能活动,力用增长,能坏烦恼,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善根的力量强,不但能够保护自己,进一步能主动的去破坏烦恼,所以叫做「力」。

    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

    前面的「根」是「信根」,信根当然会「增长」,就是你这个止观的力量增长,你心中的这个光明增加以后,你信心也会增加,「能破」除你心中所起的「疑惑」,「破诸邪信」,他人散播一些邪知邪见的信仰,你也不为所动,乃至能「破」除你的「烦恼」,这就是「信力」。

    我们刚开始修行,我们的心就是一个苦恼的心,就是单单对三宝一个薄弱的信心,相信我是业障深重的凡夫,在三界当中流转没有出离之缘;一方面相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一定能救拔我。就这么一念薄弱的信心,在支持着我们,支持我们去念佛、拜佛。但是慢慢的、慢慢的,心中佛号的力量由生转熟,这个时候我们的信心会生起来,更加的坚定。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有人问他说:师父啊!你一生弘扬净土法门,你是不是有亲眼看到人家往生净土去呢?亲眼看到这个人从娑婆世界的神识,就这样到极乐世界去呢?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念佛都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还是要坚定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说他对佛号相应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力的境界,他能够破除他心中的疑惑,乃至别人讲一些邪知邪见,都不能动摇他。这当然是透过止观的修学,能够看到这样的一种真实相。

    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

    对于止跟观的精进,他能够任运「破」除「身心」的「懈怠」。因为到了「力」,到了内凡位的菩萨,他对四念处的法是由生转熟,对于这种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是由熟转生。所以他在操作四念处的时候,他很自在,他不会像过去那么容易有懈怠的情形。「成办出世」间的这种圣道的「大事」,成就圣道这件是大事业,这个是「精进力」。

    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念根」的「增长」,它能够「破」除心中的「邪念」,心中有一点邪念,他只要佛号一专注,稍微注意一下,一下子就停下来了。「成就一切出世」间的「正念功德」,这种正念还不是普通的正念,是出世间无漏的正念,这个是「念力」。

    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

    这个「定根」的「增长」,「能破」除心中的「乱想」,「发」起这个「禅定」有事跟理,「事」主要是禅定,「理」就是有理观。这个「定力」的阶位,起码是未到地定,要到内凡位,起码是未到地定,最好是根本禅,但是最少是未到地定。

    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智慧「增长」以后,能够遮除通惑,这个「通惑」是指三界的见惑,这个我见的颠倒是通于三界的。这个「别惑」是思惑,这个思惑是有差别相的,欲界有欲界的烦恼,色界有色界的烦恼,无色界有无色界的烦恼。欲界的爱烦恼,所对的是五欲的境界;色界、无色界的爱烦恼,所对的是境界是三昧乐。所以这个爱烦恼是一个「别惑」,一个差别相。引发真实「无漏」的智慧,这个是「慧力」。

    这个时候的慧根,它只是有引发无漏智慧的功能,他这个时候无漏智还没有真实生起,他还是内凡。就是心游理内,但是身心有漏,他的内心还是有漏的。换句话说,他四念处的智慧,还是一个比量的智慧,他对于不净、苦、无常、无我的认知,还要假借文字来引导,这叫比量。你怎么知道这个身心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呢?是假借文字的引导,才能够理解的。这个是内凡加行位。

    七菩提分

    这以下的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当中的位次有两种说法。我们上次是根据小乘的《俱舍论》。小乘的《俱舍论》认为八圣道分是见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但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认为在大乘的角度,是先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见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莲池大师他认为:先七菩提分,然后再八圣道分。他认为七菩提分是见道;八圣道分是修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还是根据大乘的说法比较适合。所以我们就以七菩提分为见道位,这是大乘的说法。

    前面的内凡是一个加行位,有暖、顶、忍、世第一,下一个剎那就入了见道位,就是以七菩提分成就见道。先解释这个「菩提」。这个菩提就是觉了的意思,「觉」就是觉察,「了」就是明了,这个「觉了」就是一种智慧,就是觉了。这个「分」就是一个分支。什么叫分支呢?因为七菩提分就是分分随宜而用。就是说它这个七分支,你不是每一支都要去操作的,因为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在调整止观均等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你个人的情况:止太强了、或者观太强了,根据这样一种不均等的情况,来使用它、对治它,所以这个「分」是分分随宜而用,叫做「分」,就是七种觉了的功能。这七种功能在操作的时候,分分随宜而用,所以叫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

    有七种觉了的分支。先看第一「择法」: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

    我们用智慧来观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你能够「善能简别真伪」,你内心当中所安住的这个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你要能够判断出来。判断出来以后干什么呢?「不谬取诸虚伪法」,对于这个虚伪的法门要放弃,要安住在真实法当中。就是说你要先判断,你心中的这个法,是真实的?是虚妄的?然后再放下虚伪,安住真实,这个就是「择法觉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