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2集 (第2/3页)

常稀有难得的。「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一般人就是欢喜鸟,在介绍动物的书上说:所有动物当中,颜色最美的、音声最好听的,所有动物当中是鸟类。鸟类的种类,它的颜色变化最多、音声也特别美妙。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特别把极乐世界的鸟类提出来说明,就是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爱鸟的人很多,所以就特别讲出这种情况。「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极乐世界它没有白天、晚上;娑婆世界的晚上,这个鸟就栖息在树上不活动了,白天再出来觅食。极乐世界的鸟没有所谓的栖息,所以经常演出柔和的音声。因为是莲华托生之身,我们的意生身没有睡觉的情况。看这个意思,极乐世界有吃饭「饭食经行」,但是没有睡觉,这是很特别的。一般的果报体,你要吃饭,就一定要有睡眠,这个业报身。就是你要消化,消化营养一定要假借睡眠。说你这个人在娑婆世界,你有吃饭没有睡觉,无有是处,不可能。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你只要要吃饭,就一定要睡觉。但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吃饭,但是他不睡觉,不用睡觉,这个意生身的情况特别。这个地讲「出和雅音」。

    这种音声,「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这个「演畅」就是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这个「等」字,就包括了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这是解释「释法利」:

    释法利──释道品──总标

    就是听到这个声音所得到佛法的利益。看第一段「释道品」,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经常演「三十七道品」。这个「道」就是趋向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法有一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趋向于涅槃,背弃生死、趋向涅槃,所以叫做「道」。先看「总标」:

    总标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

    这个地方是说这些鸟它能够宣说「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等于是七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七科的内涵,我们大致讲一下。

    这个四念处是一个正式修行的法门,以下就是一个修行的位次。说这个四正勤跟四如意足,它是一个外凡的资粮位,积集止跟观的资粮,积集禅定跟智慧的资粮,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外凡的资粮位。五根、五力是内凡的加行位,八圣道分是见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这是根据天亲菩萨的《俱舍论》说的。天亲菩萨说:佛陀在讲经典,是约着数目的多少,才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把七菩提分放在前面。但是在真正修证的时候,是先有八正道的见道位,然后才有所谓的七菩提分的修道位,它的第是先修八正道,再修七菩提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后面都是你内心当中,在操作四念处的浅深而安排出来的位次,正修行还是四念处。

    好,我们解释四念处。这个「四念处」的「念」,指的是能观的智慧,有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光明的智慧叫做「念」。这个「处」就是所观境,就是「身、受、心、法」。就是我们这个灯光要照到哪里去呢?我们拿这个手电筒要照到哪里去呢?照到我们「身、受、心、法」四个处所,所以叫做「四念处」。这个四念处它的主要目的,是在破除我们对身心世界的四种颠倒,就是我们对身心世界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所以佛陀要我们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破除。

    在《大智度论》也讲到三十七道品,讲到四念处。在《智度论》当中,龙树菩萨就作一个问答说,问:《大般若经》是教菩萨法,为什么讲四念处、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呢?这是小乘学者所修的。龙树菩萨说:这样子讲是不对的。菩萨在三界中流转,他的一个心情是依止大悲心,不是依止爱见烦恼。菩萨在三界中,生生世世的流转,以大悲心度化众生。如果菩萨不修三十七道来调伏自己内心的爱见烦恼,菩萨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的,这个爱见烦恼太厉害,菩萨没有办法相续的流转,没办法。

    所以这个意思是说:所谓的大小乘,是内心的发心问题,不在于法门的浅深。所以这个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共修的。只是菩萨虽然修三十七道品,是对治三界的爱见烦恼,而菩萨不取证涅槃而已,是这个意思。这当中,我们先看第一个: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身念处」跟「受念处」,主要是对治我们的爱取烦恼,我们对于身跟受会有爱取的情况。「心」跟「法」是对治我见的颠倒,我们对于能缘的心跟所缘的法,会有一种我见的分别,我见的颠倒生起。先看「身念处」──观身不净。

    观身不净,在《智度论》讲到两种观法:

    第一个观自身不净,观自己的色身,你不要观别人,你观自己的色身。观身不净当中,分成内相跟外相。龙树菩萨讲一个偈颂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我们刚开始观自身不净,先观察内相,就是把我们这一层皮剥开;剥开以后,看到我们色身内在的情况,就是一个骷髅、一个白骨,然后填上很多的血肉、心、肝、脾、胃、肾、脓血、屎尿,三十七种不净物,把这个白骨给包起来,最后再一层皮包起来。所以当我们剥开内层来观察的时候,「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

    换句话说,我们在色身当中,找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找不到。这种不净物,它还不是经常在里面保存着,「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它经常利用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子、一个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从九孔当中,散发出它不净的情况。这是观察你自身的不净。就是我们能够从自己的色身当中,觉悟到我们色身是不净的。

    其次,观他身不净,就是观别人的色身,就观死尸了。看到别人的尸体,死掉以后,尸体变成青黑,然后膨胀膨胀,啵!破掉。破掉以后,流出脓血,长出虫来咬这个尸体的肉。咬完以后,变成一堆白骨,最后白骨被风一吹就坏散了,连这个人的样子都没有了。这个九想观是观他身不净。

    龙树菩萨说:这个当中,也可以对调,我们也可以观自身的不净来观察他身,观内相、外相不净来观察别人;也可以拿别人的九种观来观自己。不过你刚开始下手的时候,是观你自身的内相、外相,观他身的九想。但是你熟了以后,你可以对调,来破除我们对自他色身的爱着,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爱着一个不净的东西。所以说,我们会爱着这个色身,是来自于我们的颠倒、我们一种错误的理解,对这个境界一种错误的理解。这个是观身不净。

    第二个观受是苦。前面的色身,是一个所受用的果报体。这果报体是谁在受用呢?能受用是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我们果报体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受。这个受,有苦受、乐受、舍受。这个苦受是苦,当我们遇到违背我们心情,果报体会生起苦受,这个是容易理解的。这生起乐受是苦,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这当中,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偈颂,来解释为什么乐受是苦呢?龙树菩萨说: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说我们对于我们所欢喜的五欲境界,产生了乐受,这个乐受为什么是苦呢?因为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痛苦,因为你希望财色名现前,别人也希望财色名,这当中就必须要竞争。人跟人之间的竞争,你要花很多的精神体力,你这当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这个是苦。

    好不容易花了几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应该快乐吧!不对,得到这个五欲的境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会感觉到:你要保存这些五欲快乐的相续,你还不能放松。因为「得时多怖畏」,因为只要你一不注意,别人就会破坏你,因为别人要抢你的五欲。所以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当中,你只要不进步,你马上就被破坏,所以你会有一种很不安全的感觉。你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这个时候你心中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呢?「弟子心不安」,没有安全感,怖畏,害怕失掉。

    第三个「失时怀忧恼」,虽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实上世间上的事情,有生就有灭,迟早要破坏。这破坏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因为对五欲的执取太重了,内心会有很大的忧恼。所以龙树菩萨的意思是说:这个乐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为你为了追求乐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就是说你要承受多苦,而得到一个微少的乐受,所以安立做苦。

    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出生美味,终得大患。虽然这个美食也的确是甜美,但是因为这当中太多毒药了,你为了吃这个美食,你要同时吃那么多的毒药,所以这个也是苦。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乐受的苦,是因为你追求这个短暂微小的乐受,但事实上你冷静下来,你背后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过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时候你要担心它失掉,失掉以后你心不甘、情不愿,这整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加起来相对那个微少的乐受来说,苦多乐少,所以安立为苦。所以乐受是苦是这样子安立的。这样子我们就来破除我们对于受的一种乐颠倒。

    我们凡夫的心情,欢喜放纵内心去攀缘六尘的境界,我们就是期待乐受出现,期待我们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乐受出现。说我们欢喜吃这个东西,其实我们不是真正的想吃这个东西,我们是欢喜我这个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那个乐受能出现。因为你如果真的想吃这个东西,你要吃多的时候,你吃厌了,没有乐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们是期待乐受出现。但是当我们知道乐受是苦的时候,它就能够息灭你向外攀缘的心,就会让你专心的修学圣道,是这个意思。这两个是在对治爱取的烦恼。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一个能;这个「法」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