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 (第2/3页)

作的办法?那忆念弥陀的名号,来安立我们的行门。

    所以说我们讲初善、中善、后善。前面的「序」,蕅益大师也是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流通分」也是信愿行,把这样的一种宗旨落实到这三分上去。这是「正宗分」的三大科,等于是把前面「别序」的内涵把它开展出来。看蕅益大师这一段的说明: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信、愿、持名」是「一经」的宗「旨」。本经主要的修行宗旨,第一个是「信」,这个「信」到了「正宗分」,它强调三力。我们的自性功德力,我们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真实不可思议;第二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以召德,这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第三个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弥陀的四十八愿。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生起信心的。其次「愿」,这个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种往生的愿力。以这个信、愿,来持名、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一部经主要的宗旨。

    这个「信愿」跟「持名」的关系,「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的成就,它是靠一种智慧的抉择。说你怎么能够生起信心,生起发愿呢?那是一种观。透过你对这部经论的思惟观察所生起的,它是一种抉择智慧。「持名」呢?持名当然是没有话好讲了,一句弥陀念诵听,那是一种念力、专注力、相续力,这是一种念力了。「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是不是能够往生,关键在于信愿,你对弥陀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往生的人有很多差别的因缘。有些人苦干实干,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放逸过,从开始出家,以后几十年的山中修行,修了一辈子往生;有些人修了三年,净业成就往生了;有些人一生造恶业,临命终的时候,到最后才忏悔觉悟,才信、愿、持名也往生了。

    这个修行的时间有长有短,内心的资粮有多有少;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你可以注意到,从很多《净土圣贤录》的这些公案里面,你会找到一个轨则,就是他们心中的相貌──信愿具足。对阿弥陀佛那个归依的心,那是要真实的成就。

    这个古德讲出一个相貌说:什么是信愿具足呢?你讲出一个相貌,我们大家体会体会。他说:

    逆境来时莫动瞋,西方佛子等疏亲,

    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说我们那一念心跟逆境接触的时候,就非理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这「西方佛子等疏亲」,我们求生西方的人,对娑婆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等疏亲」。你为什么能够等疏亲呢?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说我们一个信愿具足的人,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就是我们只是暂时的过客。「我今暂作娑婆客」这句话是非常有力量的,就把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对于财富的执取、对于眷属的执取、对于声名的执取,完全都破坏掉了,这种常见的执取。

    就是我们一个人做过客的,说我们今天本来不是要来这个地方,我的目的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但是我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暂时在这个地方停留两三天,你不会太认真。那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一个看法也是这样,我的目的是到极乐世界,这娑婆世界是一个暂时的因缘。这时候,你看到世间的荣华富贵的境界,看到国王的境界、看到乞丐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这是暂时的因缘。因为这样子,所以古德说这个叫做信愿具足。

    你对弥陀,你这一棵树已经很坚固的、很明确的往西方的方向在发展了;随时把它砍断,它没有第二个方向可以倒下去,就往西方倒下去了。你以这样的心情来忆念弥陀的名号,临命终乃至一念,都能往生,这句佛号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强调,这个三资粮,要紧的就是那个信愿的栽培。对于娑婆的苦、空、无常的观察,对极乐世界常、乐、我净的观察,生起了那一念信愿的心。所以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到了极乐世界有这么多的国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又有三辈九品,这件事情是怎么决定的呢?「全由持名之深浅」,当然有正行、助行。以正行来说,你这一句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或者功夫成片,或者你的助行、你六波罗蜜资粮的栽培得怎么样,这都会影响到你极乐世界所成就的依正庄严,这个是品位之高下。你信愿是决定于你得生与否,是这样的一种差别。

    看最后一段的结劝。「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我们信愿的栽培是就着往生来说,是一种前导,是一种大方向的抉择。那「行行」呢,念阿弥陀佛的这种念力,是「正修」,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比如说我们一部车子,我们这一部车子它的前进速度很快,这个前进的动力,就是你念佛的念力、专注力。但是你这部车子要去哪里呢?这个车子也可能会开到人天的果报去,也可能到极乐世界无漏功德去,就是看你是不是有信愿,一个方向的抉择,一种前导。

    讲出一个譬喻,「如目足并运」,这个目就是眼睛,我们从眼睛当中抉择我们未来的目标方向;脚使令我们不断的前进。这个「目足并运」的意思就是说,其实目跟足它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眼睛引导我们的脚前进,不致于会堕坑落堑的。但是我们不断的往这个高山爬,你前进以后,你也会使令你这个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你刚开始信愿的栽培,可以说是遇到善知识,学习佛陀的这些经论,生起了一个仰信。对娑婆世界有一种苦的感受,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有一点好乐心,就这么一点薄弱的信愿。但是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去操作佛号了。你以这样的一种信愿、这样的一种抉择,你对佛号生起归依心,一句弥陀念诵听。当然佛号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生疏,五欲的境界是如此的熟,所以这个时候,刚开始是勉强。就是说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这个时候,你在专注的时候,你必须抵抗你无始劫的那个妄想那个流动的习气,它会破坏你的这个专注,但是你勉强自己。

    慢慢慢慢你这个念佛的力量,慢慢慢慢就会增长,由生转熟。这个时候,你这个佛号现前,它有一种力量,能够调伏妄想,说:「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何妨。」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只要佛号一现前,你任何的烦恼就能够停下来,切断你烦恼的相续。这个时候,你再去观察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会观察得更清楚。

    我们一个烦恼重的人,你要栽培信愿有障碍。你一个心扰动的人,你要观察生命的真相,说这个人烦烦恼恼,你告诉他娑婆世界的苦相,他不能感觉得出来;告诉他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他也感觉不出来。就是他这一念心跟真理之间,有一道墙壁,这就是烦恼障。所以我们透过专注力以后,调伏粗重的昏沉、掉举以后,我们会发觉:唉呀,佛陀说的话是真实的,是非常真实!

    所以说我们信愿引生持名,持名也能够帮助你去观察真相,生起信愿。它是这样子的。你会引生另一个层次的信愿,这个时候你对佛号就生起更大的欢喜心,你又很喜欢去念佛,没事就想要把佛号现出来,安住在你的归依境当中,这个时候你又加强你的佛号。佛号的加强,你昏沉、掉举的调伏,又更加的微细、更加寂静,这个时候又加强了你的信愿。如是的展转,直到净业成就。

    所以有些人说:念佛只要靠信心,不强调持名,这是不合乎佛义的,不合乎《阿弥陀经》的本意的。信、愿、持名这三个是不能分开的。你可以想想看,你说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不念阿弥陀佛,那你的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这一念心安住在什么境界?你就打妄想。你这样子怎么能够说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一个娑婆世界的熟境界,念念之间去创造娑婆的业力,跟你心中要往生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所以说你一定是信愿成就持名,持名去成就信愿,这个才是真正的三资粮。所以这个地方讲「目足并运」也。眼睛跟脚失去了其中一个,另一个的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地方是讲信、愿、持名。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乙初」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分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先讲依报的功德,再讲正报的功德。「依报」当中又分两科:「初、征释;二、广释」。「征释」当中又分成「征」问跟解「释」。本经当中,佛陀在讲依正二报,都是用问答的方式,因为这净土法门的境界太高深,不但无问自说,在整个过程当中,佛陀都是自问自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结构,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就在大众集会的时候,佛陀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是什么因缘能够安立做「极乐」呢?它有什么样的资格条件能够安立这个极乐的名称呢?佛陀问舍利弗。当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佛陀只好自己回答,看经文: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个依报环境的功德分成两科:「初、约能受用;二、约所受用」。先「约能受用」的众生,再「约所受用」的国土。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这个「众生是能受用」的,能够去受用这个国土的那个人。极乐世界这个法界,不像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它只有两道,不是人、就是天,这凡圣同居土就两道。这个地方且约人来说。这个「人」来说,当然「等觉以还」都是众生。

    为什么只讲「人」呢?因为「下下」可以「例上上」。就是说乃至于你是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何况是上面的那些阿罗汉、菩萨呢!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人民」尚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其他的更不用讲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讲「且约人民」而论,是这个意思。这个先解释「众生」的对象,这个众生是约带业往生的人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