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1集 (第2/3页)
、即中」,看到了中道实相。
「三心、三福、六念,略逊于前者」,他三心、三福、六念的功德,比前面的上品上生稍微差一点。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大众,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故,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本经讲到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我们这个「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蕅益大师解释我们一个人能够达到临终不颠倒,他认为主要是弥陀在我们临终的时候现前的开导安慰。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其实阿弥陀佛在我们临命终现前的时候,他一定会对我们开示的,他说:「法子」啊!「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这一方面有赞叹、有安慰的意思,使令我们在这个时候,蒙佛的开示,能够不颠倒。
这个时候,「乘紫金台于一念顷,往生彼国」,看到的是「紫金台」。「华开」的「时节」,「经一夜始开」。这个上品中生的人到了莲华以后,莲华是合起来的,经过一天一夜以后就打开;打开以后,他就看到阿弥陀佛现前;看到以后,他就拜下去「礼佛合掌,闻甚深法」,闻大乘的法门,在「七」天当中就成就了「不退转」。这个「不退转」就是别教讲的初住,初住以上的菩萨就不退转了,位不退。「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经过一小劫的时间,成就初地,这个时候他也是一样,遍至十方国土,「蒙诸佛授记」。这是上品中生的情况。
再看上品下生。「悲增上菩萨,但发无上道心故。」悲增上的菩萨,他修行的内涵,偏重在慈悲。换句话说,他在布施、持戒的时候,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对于理观,观照「真如佛性」这件事情,比较不偏重,「但发无上道心故」。他修行的内涵,「三心、勤修第三福」,偏重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偏重在人天福报。但是他的「三业清净」,他的持戒也是很清净的。临命终的时候,「化佛、菩萨众来迎,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这时候佛陀也是对他赞叹说:你身口意清净,能够持戒念佛,而且能发无上菩提心,我来迎接你。
这个时候,临命终的人得到佛的开示以后,内心感到很安慰、感到寂静,这个时候就「坐」在莲华当中,「坐」了以后莲「华」就「合」起来,一剎那间就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就莲华化生。「经」过「一日一夜」的时间,莲华打开。打开以后,因为他的福报功德力,特别是智慧般若波罗蜜的栽培不够,他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见到佛陀现前,佛陀是现前,但是他看不到。他「七」天以后,慢慢慢慢才看到「佛」陀现前;到「三七」日才「见」得非常清楚,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众相具足。
这个时候,听闻佛陀为他说大乘法,「经」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成就了「百法明门」。这个「百法明门」就是前面的陀罗尼的意思,就是总持的意思。这个三昧跟陀罗尼不同,这个三昧是会退失的。法华三昧、首楞严王三昧、华严三昧,这个大乘的三昧都是有止、有观,这个禅定当中有智慧相应。但是这个三昧会退失掉,你禅定退失以后,三昧就退失了。但是你在三昧当中得到陀罗尼,就不会退失,生生世世不退失了,它有这个总持的力量,不退失。
像智者大师,他得到旋陀罗尼,虽然后来在弘扬佛法的时候,禅定有所退失,但是他闻思的智慧特别的强。他讲到一段的时候,他就引经据典,哪一部经怎么说,他那个文词的摄持力特别强。所以说这个陀罗尼的菩萨,他对于法义的摄持,就永远不会退失,跟三昧不一样。前面的三品,都是属于大乘根机的凡夫。
再看中品。「中」品「上」生,「利根回大声闻,即法行人。」这个是属于「声闻」人,但是他临命终之前听闻大乘佛法,已经「回」小向「大」了,他是「法行人」。法行人是属于智增上的,智增上的声闻。他的行法是「受持五戒、八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偏重在持戒,身口意当中,没有种种的过患。
看这个意思,这个人持戒持很清净,「无众过患」。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比丘来迎。『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跟「诸比丘来迎」。前面的上品,这个大乘根性的菩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及莲池海会的诸大菩萨现前;但是这个地方,因为他是小乘根机,所以不见到菩萨,而见到比丘来迎接。
佛陀为他说「苦、空、无常、无我」四谛法门,「赞叹出家」的功德,能够「离苦」得乐。他听了以后,特别的契机,内心感到安慰、感到不颠倒。这个时候「身坐莲华台,拜佛即往生。」他就发现自己坐在莲华台上,感激佛陀的慈悲接引,他就拜下去,一拜下去以后,一下子就到极乐世界。一「到」的时候,「华」就「开」了,一下子华就开了。
看这个「华开」,我看《观经》的内涵,就跟你一个人罪障的厚薄有关、跟你的罪障厚薄有关系。这个罪障厚的人,他的莲华会开得慢一点;罪障薄一点的人,莲华会开得快一点。
不过莲华开了以后,见到佛陀是说大乘法、小乘法,那是根机的差别。
我们看佛陀为他说什么法:「华开见应佛,闻四谛法,即得阿罗汉道,具三明六通。」莲华开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应化身佛,佛陀为他说「四」圣「谛」的法门,告诉他:应该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谛法门。听闻以后,成就「阿罗汉道,具三明、六通」、八解脱。所以本经上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事实上极乐世界摄受的根机,它没有摄受三乘根机。我们看《法华经》,十方诸佛的国土,有很多的国土都讲三乘法,以一佛乘分别说三,摄受三乘根性的人。乃至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应化,他的弟子也有三乘根性的人,有大乘的文殊、普贤菩萨,小乘有舍利弗、目犍连尊者,有三乘根性。
但是事实上,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二乘种不生」,这个时候为什么会有阿罗汉呢?因为中品的人是一个小乘的凡夫,他生生世世所串习的小乘善根特别的强。虽然临命终之前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识开导,回小向大;但是他小乘的等流习性势力太强,所以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一佛乘分别说三」,为他说小乘法,先证得小乘果。但是因为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事实上也可以说是大乘的菩萨,是这个意思。
看中品中生,「钝根回大声闻,即信行人」。前面的声闻人是偏重在智慧,以智慧来修行;这以下是偏重在信心,「信行人」。「若一日一夜持八斋戒、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他持戒的功德就比较少分了,或者「一日一夜」,时间也比较少。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来迎。言:『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阿弥陀佛跟诸位眷属,看这个眷属对照前的意思来看,应该是比丘众现前。
佛陀就赞叹说:你是一个世间上的「善人」,而且你能够「随顺诸佛」的「教」诲,这个地方偏重在持戒,你能够好好的持戒,威仪无缺,「我来迎」接你去。这个时候,这个人「身坐七宝莲华,坐已华合随佛往生。经」过「七日」,这个时候华「开」。「华开见佛,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华开见佛的时候,佛陀为他说四谛法门,证得初果,再经过半劫在极乐世界修行,才成就阿罗汉果,有这样的差别。
再看「中」品「下」生。中品下生他的根机,是「一般修人天善法行者,有出离心」。这个人做了一些世间的慈善事业,但是他厌恶生死,他那种小乘的根机,「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有出离心。
那他的行法,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临终遇善知识说『极乐』、『本愿』。」平常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到了临命终的时候,看这个意思: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他才遇到大乘的善知识,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说弥陀的「本愿」功德。临命终的时候,「此中亦应有化佛接引等事,惟经文略而未言耳。」
按照弥陀本愿的说法,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我们自己去的,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去的,一定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我们才能去,我们没有办法突破三界的业力。这三界的业力,一定要业尽情空才能够出去。所以我们今天要离开三界,一剎那间离五浊。凭什么能够一剎那间离五浊呢?凭的就是弥陀本愿的摄持。
所以说,从义理上来判断,「应」该也是「有佛」来「接引」,只是「经文略而未言耳」。因为佛陀不来接引,谁都不能出去的。所以从这个义理上来看,应该是「略而未言耳」,是这样子的。这个时候,「闻法欢喜即生」,「经」过「七日」,这个时候莲华打「开」。莲「华」打「开」的时候,见到「观音及势至菩萨,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他也是听小乘法,先得小乘的初果,经过一小劫成就阿罗汉果。这个中品的三种人,都是属于小乘根性的凡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