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第2/3页)

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我们这一念心,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啊,这个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当然我们现在的心是经常打妄想,我们要从这个妄想的心恢复到本来面目,这个次第,天台宗讲「六即佛」。我们刚开始从「名字位」到「观行位」、「相似位」的时候,去明白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我这一念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是觅之了不可得,但它可又是「具造百界千如」;虽然具造百界千如,可又是觅之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刚开始明白这个相貌的时候,是假借语言文字的;但是遇到「分证即佛」,这一念心跟我们本来面目一相应以后,那个现量的境界现前的时候,那是「离一切的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心中没有文字相、没有名言的。

    我们中国佛教到了唐朝以后,有各式各样宗派。有宗派就会有很多争执,尤其是中观跟天台的思想有很多的争执。中观批评天台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有自性执,安立了真如。但是我们看这一段:「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天台宗所谓的真如,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啊,那心中是没有名言的、没有名言的。按照唯识学的思想,这个破遍计执,远离遍计执,开显圆成实。心中没有名言,怎么会有自性执呢?我们凡夫的执着一定要假借名言,你不动名言,你怎么会有执着呢?所以说这个真如法性的境界,那种即空、即假、即中,它是离一切的名言的、离一切的名言。我们刚开始在修观的过程当中,是假借名言,但是真正悟入的时候是「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的,远离一切的遍计执,是这样子的。

    最后一段把前面的四段总结: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简单的说,这个诸法实相、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离一切相的,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它是「即一切法」。你动了一个念头,它就有十法界的依正诸法,循业发现。「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所以说,我们为了要形容这种「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这种心性,形容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安立一个假名,这个就是实相,这是假名安立的,或者讲真如、实相、或者一真法界,都可以。这一段是笼总的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性跟作用说出来,所以讲「性量无相」,这种相貌的本质是离一切名言的,这种「即空、即假、即中」是离名言的,叫做「无相」。这一段是总标,总标体性跟作用。

    第二段就是约体性来发挥,我们这一念即空的体性来发挥。我先念一遍: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

    「实相」的自「体」,先看它的体性。它是「非寂、非照」,它不是决定的寂灭,也不是决定的觉照;但是它可以又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不是单一的寂,也不是单一的照,而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这个空性的清净本性,它的相貌,天台宗讲出两个相貌。第一个「寂」,它是一个寂灭的状态,这个寂灭就是我空、法空的境界叫做「寂」;那第二个它有「照」的功能,它有灵灵觉觉的明了功能叫做「照」,就这两个。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自体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一段是把我们的体性标出来。

    第二段,讲依体起用。在这个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出现。如果讲「照而寂」(佛法的这个名相,都是偏重在下面那一句话),就是照而寂,如果我们强调这个「寂」的功能,就显现「常寂光净土」,这个「土」有不动义、有不变义。「寂而照」,如果强调这个「照」的功能,那就是「清净法身」了。这个「身」是约正报,「身」比较有随缘的意思。这个是讲到有所偏重,它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个「寂」的功能强,就偏向于「法身」,法身也是有不变义,三世诸佛的法身是相同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报身,阿弥陀佛的报身,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报身,就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照」就有随缘义。「性德照寂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约「性、修」来说,性德就是偏重在法身,修德偏重在报身,这个容易明白。因为这个法身是本具的,你不管修不修都是有的;这个报身你不修还是没有的,要有六波罗蜜的修德,这个报身才能出现。

    「修德寂照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约修德来说,又有差别了。如果偏重在「寂」这一面呢,就是「受用身」,这个受用身就是报身,报身又名受用身,唯识叫做受用身,天台叫做报身。我们修行的功德偏重在「照」这一方面是「应化身」,那千百亿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而为说法」。他在这个娑婆的应化身,是丈六比丘相,到其他国土可能更高大,相貌又不同。所以这个「修德」,如果偏重在「照」随缘这一部分,就是千百亿应化身。

    这一段都是在讲我们这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体性。当它依体起用的时候,是无差成差,因为寂跟照的差别有所偏重,所以就有各式各样三身、四土的出现,这是讲这个观念。

    那第三段就是摄用归体了。当我们把这样的差别摄用归体的时候,「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当我们把这样的随缘差别会归到体性的时候,那就是现前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无差别的心性,这个是摄用归体,差即无差。

    看这一段的意思,蕅益大师所要强调的观念是在第三段,就是「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的这个现前一念,这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一个心体。

    这个观念对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还是蛮重要的。这个观念是说:我们修习净土法门的人,看到极乐世界种种的功德庄严,会有好乐心。看到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我们也想要去受用这样的依正二报。当然我们会开始修行,用信、愿、持名这三种资粮,来熏习我们内心;但是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体性没有具足这种功德,你再怎么修行都不能出现。

    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因果的相应,说:你用沙要煮成饭,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沙你用火去烧,只能够说是热沙,不能说把这个沙煮成饭。为什么呢?「沙非饭本。」这个沙不是饭的因缘,你怎么煮,它顶多是个热沙。你要煮饭,要用米去煮。虽说这个米要转成饭,它须经过这个电锅的热量,但是它主要的还是米是饭的因缘,它是一个亲因缘,就是米有可能会做成饭,这个饭才会出现。如果这个米根本就不可能做饭,你再怎么煮,它也不可能变成饭。

    这个意思是说什么道理呢?说:我们现前一念打妄想的心,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烦恼、很多很多的业障,变现很多老病死的果报,那是从因缘上;从作用上,那是无差成差,各式各样因缘的熏习,才有我们现在这样的境界。但是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就是我们这一念灵灵觉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体性,跟阿弥陀佛的体性是无差别的,这是我们成就净土的主要因素,叫自性功德力。

    所以蕅益大师他到了经文的时候,会解释「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说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是怎么成就呢?是怎么会有这些七宝池、八功德水呢?就三力不可思议。第一个,你的自性功德力,你的内心当中那一念灵灵觉觉的本性,本来具足这种功德──自性功德力,这是亲因缘;然后你念阿弥陀佛名号,名号功德力不可思议;还有弥陀本愿的加持,佛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三力所成。

    天台宗有一个叫「体真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这个从假入空观,观我们这一念心,它的观心法门,观现前一念,「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当中安住在这个空性,把心中这些名言、戏论都停下来。这个时候,你那灵灵觉觉的佛性,就会有少分的相应。我们如果有这种体真止的经验,我们能够肯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能够肯定。就是你把心中的名言、戏论都停下来,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会发觉:我们跟佛陀的心,不像你过去所想的距离那么遥远。所以说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一种不二的境界,这是蕅益大师所要说的一个道理,就是自性功德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约体性来说。这一段是偏重在这个「体」。

    以下第三段是偏重在作用,看蕅祖的《要解》: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这段文就非常重要,这个观念如果我们不明白,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操作,那你就是处处障碍了。这个道理你若明白,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那是入不可思议境啊、入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