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红楼]薛家长子 > 24 第 24 章

24 第 24 章

    24 第 24 章 (第2/3页)

,还好奇地问:“那宝姐姐长什么模样啊?”

    “长得极出众。”两位嬷嬷没读过书,也不知该如何形容,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就跟春日里的牡丹花似的!”

    宝玉高兴起来,拊掌笑道:“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①。妙!妙啊!”

    史湘云撅了撅嘴,反驳道:“这首诗以人喻花,用在这里不妥不妥。”

    “这便是你的不是了,我听到嬷嬷这么说,想到这句诗便念出来了,本就没什么意思,又有什么不妥之处呢?”宝玉又笑嘻嘻凑到湘云身边,二人拌起嘴来。

    王夫人垂下眼睑,掩饰住眼中一闪而过的厌恶。

    两位嬷嬷又说起薛家的种种富贵之处,自然隐去了地毯之事,免得老太太脸面上过不去,但能说的实在太多了,上至大船装饰布置,下至一枚金镶琉璃挖耳勺,乃至一饮一啄,衣食住行,处处都极为精致讲究,听得众人一愣一愣。

    饶是贾家一向自诩富贵,吃穿用度向来都是最好的,也不敢说比薛家强啊!

    王夫人嘴角忍不住微微翘起,纵然她对这个妹妹并没有那么深的感情,但在旁人眼里她们两个是一体的,今日薛母这般出风头,她也觉得脸上有光。

    不由又看了贾母一眼,老太太总想将林黛玉那病秧子配给宝玉,看不上宝钗出身商户,如今瞧瞧,宝钗比起林黛玉差在哪了?

    当然,给她做儿媳妇还是不够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她都看不上。

    一时老太太困了,众人退了出去。几个小的去上学,王夫人带着王熙凤回到荣禧堂,等到进了屋,只得她们二人在,这才脸色难看地问:“那两个嬷嬷怎么回事?”

    这事儿王熙凤也糊涂着,请安的人是她安排的,可她本想安排自己的陪嫁嬷嬷,此人在贾家不算高调,却是王家的老人了,当日在金陵与薛母也是常来常往的,派她去极为合适。

    不知道出了什么岔子,去的居然成了这二人!

    王熙凤只能认错:“姑妈容我些时日,查清楚了再给您回话。”

    心里却恨得滴血,恨不能即刻将幕后之人揪出来狠狠教训一顿。

    王夫人叹道:“这是小事,查不查的都罢了,要紧的是你姑妈那边,不能叫她们觉得咱们失礼。你得空往薛家走一趟,跟你姑妈赔个礼,叫她知道咱们不是有心的,这件事就过去了。”

    王熙凤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

    却说林黛玉回去后,一时想到王夫人指桑骂槐的话、一时想到宝玉与湘云的亲近,又想到宝钗有兄长母亲爱护,自己却是孤零零一个人,寄人篱下、受人白眼,禁不住又掉了几滴泪。

    宝玉兴冲冲来找黛玉,却见她哭得直呕,吓了一跳,又是哄又是劝,又追问缘由。

    黛玉拿帕子抹泪痕,阴阳怪气道:“我原是小门小户出来的丫头片子,比不上人家高门贵女端庄稳重,你自找宝姐姐云妹妹去,何苦招惹我来?”

    “阿弥陀佛,天地良心,我何时说过你不如别人了?”宝玉也有些生气。

    黛玉背过身去冷哼:“你不说,自然有旁人说,多早晚离我远一些,免得连累我被人说嘴。”

    宝玉自然知道黛玉并非嫉贤妒能之辈,说这话并非因为宝钗,而是因为王夫人,诺诺不敢答话。

    宝二爷在荣府风光无限,却不敢招惹父亲母亲,纵然知道此事是母亲不对,也只能委屈黛玉。又是扮鬼脸又是逗乐子,好容易将黛玉哄高兴,将此事糊弄过去也就罢了。

    另一边,薛家忙碌一日,终于安顿下来,次日修整一日,第三日开始拜访亲戚故交。

    头一个自然是王家。

    王子腾上任去了,舅母冯氏却还在。王子腾比薛母大了近十岁,冯氏嫁过来时,薛母还是个小丫头片子,最喜欢粘在这个嫂子屁股后头,冯氏温柔贤淑,也很喜欢这个小姑子,姑嫂二人感情不错。

    薛母带着厚礼登门,冯氏亲自来院门口迎接,姑嫂二人一碰面便抱头痛哭,左右之人哄劝半日,好容易才止住了泪。

    一行人进了屋,冯氏让薛母坐她身边,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见她气色红润,精神头也极好,显然被照料得不错,并没有沉浸在丧夫之痛中,略微松了口气。

    又打量几个孩子,先问宝钗:“这便是宝钗吧?长得真标志,是个好孩子。”

    丫鬟拿了暖垫来,宝钗跪下磕头:“甥女见过舅母。”

    冯氏方才只觉她端庄漂亮,是个极出众的小姑娘,如今见她规矩极佳,一举一动优雅自如、赏心悦目,不由更为喜欢。招手将人叫到跟前,拉着她的手不放,扭头对薛母道:“你打小跟个皮猴似的,不想生出的女儿这般大方,倒是投我的眼缘。”

    薛母脸微微发红,不好意思地说:“宝钗都是由老爷教导的,我没怎么管过,嫂子若是喜欢,让宝钗常来陪您说话,您也教教她眉眼高低。”

    “那敢情好,家里就熙瑶一个女孩儿,平日也闷得很,宝钗常来常往,你们姐妹也好做伴。”

    王熙瑶是冯氏的小女儿,冯氏育有二女一子,长女出嫁后随夫婿去了边关,轻易不能回来,次女便是王熙瑶,与宝钗同年所生,极得王子腾夫妇欢心。

    儿子王义今年十七岁,在京郊的松山书院求学,成绩很不错,前年已经过了秀才考试,正在准备明年的举人考试,据说考中的希望很大。

    王熙瑶和王义今日都在,只不过男女有别,并未现身相见。虽说是一家子亲戚,到底不是亲生的兄弟姐妹,多些避讳总是好的。

    冯氏拉着宝钗爱得不行,突然想起一件事,又问薛母:“你信里说宝钗此次要参加选秀?”

    “是。”薛母低头揪帕子,“那时候老爷刚去,虯儿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家里没个能主事的人,宝钗心里着急,听说要给公主郡主选伴读,觉得是一条出路,就把名字报上了。”

    这是他们商量好的说辞。

    这时候对女子要求极高,太有野心很容易为人诟病,就算他们不觉得宝钗有问题,却也不得不多替她考虑几分。与其叫旁人议论,不如推说形势所迫,还能给宝钗立个大义人设。

    且这也不是假的,在薛虯回来之前,宝钗的确是这么想的。

    “好孩子。”果然冯氏听了这话,对宝钗极为怜惜,拉着她的手又拍了拍,沉吟片刻后说道,“既然如此,dc也不失为宝钗的一个机会,我瞧她人品相貌都是顶尖,未必没有中选的机会,改日我回娘家问一问。”

    冯氏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官居正二品,她说回家问问,便是要看能不能替宝钗疏通的意思。

    薛母脸颊发红:“怎好劳烦亲家伯父?”

    冯氏便笑:“这么大岁数了,脸皮还和小时候一样薄,动不动就脸红。”

    话虽这么说,心中也不无感慨,嫁人多年还能保持少女心性,说明被保护得非常好,若妹夫没有英年早逝,这妹妹过得合该是神仙日子。

    可惜了。

    薛虯看着这一幕,也不由暗暗称奇。薛母与冯氏关系好他知道,只是不明白二人如此亲密,为何原著里薛家却没有住到王家,反而住到不算亲近的贾家去呢?

    却不知原著中随着薛母出嫁,冯氏也随着王子腾迁居京城,山高水远,通信不便,二人便渐渐疏远了。这世因为薛虯身体缘故,冯氏时时来信询问,也帮着花了不少心思,姑嫂二人才没有断了联系。

    不等他深思,冯氏又将目光落到他身上,上下打量一回,眼中便露出赞叹之色:“这便是虯儿吧。”

    薛虯也跪下请安:“外甥薛虯见过舅母。”

    “快别多礼!”冯氏亲自扶他起来,笑道,“果然是少年才俊,比我家那个孽障强多了。如今身子也好了,可还难受不曾?”

    “不曾,到家这几月再没发过病,便是一点小病痛也没有,瞧着比一般人还强些。”薛母满脸都是笑,儿子身体好转,可比什么都叫她高兴。

    冯氏眼睛微微张大:“如此说来,那道观真有奇效?”

    其他人也十分好奇。

    薛母也不知道薛虯到底怎么好的,不好说到底是不是道观的作用,只道:“同样的药方,那观主制出来的药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