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八字奇缘 > 第五十八章老君山前说阴阳 儒道两家循易纲

第五十八章老君山前说阴阳 儒道两家循易纲

    第五十八章老君山前说阴阳 儒道两家循易纲 (第2/3页)

企求长生之法,欲念永恒的之道,道家从仙,“仙”字“人”字旁有个“山”字,也是人欲成仙,必入灵山修行之意。”

    寡妇说罢伸手拿过来刚才在破殿前买来的水,喝了一口。然后又道;“说来人欲修行成仙,企求长生不老,也就道家是这样认为的,世界上所有的教派都认为人有生必死,而死后或入天堂,或下地狱,唯独道家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那么这种思想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周易》,易经是东方人文思想的开源思想,是百家思想的源头,那么为什么唯独道家认为只要‘尊道贵德’自然‘仙道贵生’呢?这是因为周易的思想来源于数术学中的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的产生来源于人类认识世界之始的二元天地论,既阴阳论,天地论,人神论,君臣论,善恶论。这种思想是甲点至乙点直线运动论与甲点至乙点周转轨道论的鼻祖,阴阳论认为自然界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存在,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斥互合,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这种思想本身而言是科学的,是古代唯物思想的开源理论。道家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而产生的道家学说。但是周易的思想源泉来自于上古人类对天象的认识,产生于人类初蒙时期。当时的人类人文思想是起源于今天我们所谓的“二元论”思想,当时的人类认为人的‘意识’可以脱离‘物质’结构本身,意识形态是先于物质结构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周易的思想起源于唯心论,是早期人类初蒙时期的自然意识形态,认为世界就是阴阳两极,天地两存,神人共存的世界,世界是神造世界。皇帝是天遣来使,是上天安排管理下界众生的,下民注定就应听命于上天的安排。

    然而,后期的道家理论体系自汉代以后形成了大的转变,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存在于物质之后,物质结构是由阴阳两种形式互为转换的主体,而物质结构中蕴藏着五种物质,五种物质结构又互斥互生,进而形成了阴阳论与五行论。这种思想理论体系是古代东方立体化论证物质存在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起源。

    道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中存在阴阳两性,暨太极变化,阴阳互换,提倡‘两性双养’,遵循物质结构中五行互斥互生的基本原则,所以道家的思想形成平民化的思潮,道家的思想重视民化的发展,提倡人人平等的民众思想,所以道家意思上有‘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的思想。可想而知,这种思想是不被统治者看好的,道家受到了皇帝的打压,于是道家的趋神化重仙道思想在汉代中期形成刍形,这种背离皇统思想的意识形态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上层建筑接受的。

    自然而然道家思想被统治者驱出上层建筑领域,流入层,既而渐渐遁入山林,也就有今天的老君山了。

    道家思想被驱逐出上层建筑,取而代之的则是同祖同宗,同出一脉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同样尊崇阴阳合同论,同样认为世间是意识与物质的,但是儒家认为,意识形态是决定物质结构的属性的,也就是说,神,天,上天是主宰万物万民的主体,地上的皇帝是天上的皇帝派来的,是派来治理国家与民众的,故有世界有天地,物质有阴阳,人分男人,国分君臣,家分父子,两性分夫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遵循纲常,暨儒家认为的自然法则,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纲常法则,这种思想当然是统治者所需要的,自然就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上层建筑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体系自然是皇家非常愿意接受的,理所当然的不能道家的物质基础决定意思形态的思想体系。

    自秦朝之后,中国的思想界就停滞在春秋战国时期了;以秦朝为分水岭,之后的二千多年古代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思想时期,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很简单,战国时期形成的儒道思想进入了上层建筑,成为了古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理论工具。道家首先进入统治者的视线范围内。汉代早期的统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