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汉官 > 第36章:讲武堂【4K】

第36章:讲武堂【4K】

    第36章:讲武堂【4K】 (第1/3页)

    正如管宁三人所想,在处理完县务后魏哲便找上了几人。

    “诸君都乃世之贤良,不知带方百姓可有幸能得三位垂青?”

    魏哲也是有枣没枣打两杆。

    反正这三人来都来了,不尝试邀请一下太可惜了。

    当然,他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邴原闻言竟然直接答应下来。

    这让魏哲顿时忍不住面露惊喜之色。

    即便管宁与华歆依旧没有出仕的意思,但魏哲已经很高兴了。”

    只见他当场便满脸笑意的拉着邴原的手感慨道:“带方地小,如今只能请根矩屈就校官祭酒一职了!”

    邴原闻言也没有失望,反而朝魏哲郑重一礼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甚至连一旁的华歆、管宁亦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诚然,以邴原的名望当一个百石县吏是有些屈才,但校官祭酒却不同。

    毕竟这个官职是主掌一县教化,自然不能用寻常眼光看待。

    其实魏哲早就想要重立县校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才耽搁至今。

    实际上自前汉以来大汉朝就十分重视教育。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就曾在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时人谓之“文翁石室”。自他之后,蜀郡学风大盛。

    汉武帝时更是将“文翁石室”的模式普及全国。他除了在长安设立“太学”之外,还要求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其中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亭里聚落的称为“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设计的教育体系与后世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然而汉武帝的想法虽好,但可惜此项制度并未贯彻落实。很多时候,地方郡县学校能否兴办完全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态度。

    即便有地方长吏用心办学,可能一旦继任者不上心也会很快荒废。

    所以地方官学维持长久的不多,大多都是仅存虚名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时人如今乐于求教于私学,而嫌弃官学的原因。

    当然,对于带方县来说是没有这样的烦恼的。

    因为带方的县校早就荒废几百年了,即便是豪强子弟也请不到经师。

    可以说带方县,乃至于乐浪郡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化荒漠。

    不是这里没有良才美玉,实在是无人指点。

    譬如先前被魏哲斩首的田文,一身学问也不过是父子相传罢了。

    和乐浪郡相比,辽东郡都算是文风蔚然。

    而辽东郡的士子呢,则向往幽州乃至于中原郡县的“精舍”、“精庐”。

    当年幽州大儒卢植开设精庐讲学时,便不知有多少辽东子弟前往求学。

    ……

    “明公欲兴教化,这耗费可不少!”

    在得知魏哲竟然想重立县校之后,戏志才顿时有些头疼。

    真当以往那些郡县长史不想要大兴文教的好名声么?还不是养不起。

    就这么说罢,一个郡学的日常开支都足以养一曲士卒了。

    “不如缓缓?”戏志才犹豫再三忍不住劝道:“明公这灭国开疆之功眼看即将到手,也不差这点功劳。”

    然而魏哲这回却相当固执。

    “此事可急不可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已然算晚了。”

    见戏志才有些不解,魏哲想了想便又解释道:“就当未雨绸缪吧!毕竟三韩、秽貊若平,也需要教化蛮夷使之重归华夏,届时没有儒生可不行。”

    所谓教化,在魏哲的理解里就是用华夏典籍同化蛮夷习俗。

    先示之以威,然后再示之以德,这才是堂皇大道!

    戏志才闻言顿时不再多言,转而考虑如何将事情办的又好又省。

    只见他略作沉吟,便建议道:“既然如此,不如将县校安置在凤凰里?田氏那处宅邸颇为宽敞,正好合用。”

    魏哲一想还真是,当即笑言道:“吾受田氏遗泽多矣!”

    此言一出,戏志才顿时失笑连连。

    还真别说,田氏数代积累还真帮了魏哲不少忙。

    当然,调侃归调侃,正事还是要郑重对待的。

    数日后,凤凰里县校。

    看着整治干净的宅邸,魏哲当即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