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汉官 > 第21章:被遗忘的一群人【4K】

第21章:被遗忘的一群人【4K】

    第21章:被遗忘的一群人【4K】 (第3/3页)

肘,只能勉强维持。

    魏哲闻言默然片刻后方才开口道:“此处情况可有上报?”

    “呵~怎会没有上报,但卑职只能上报郡府,随后便没下文了。”只见赵常苦涩一笑道:“朝堂……想必应该是知道的。”

    毕竟粮食越拨越少,便是不知道也知道了。

    听到这里,魏哲再一次沉默了。

    任由边疆防线荒废,这难道就是朝堂想要的吗?

    明明在两千年前我们就有乐浪郡了,可是两千年后却反而退回了鸭绿江。

    党锢党锢,党个鸟锢!

    宦官如何,士族又如何,全都是一丘之貉!

    魏哲深呼吸了数次,方才强忍住心中的怒火。

    没办法,现在生气也是无用,魏哲只能耐着心思询问起信川塞的详情。

    话说本朝与前汉不同,边疆一般是徙谪戍边制度与戍役制度并行。

    徙谪的对象主要是罪囚、赘婿、小手工商人等等。

    至于本朝的戍役共分两种,即正卒和更卒。

    正卒的服役期一般为两年,如遇见战事可能延长期限。

    更卒则是成年青壮每年必须戍边三天。

    前者还好,后者的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倘若身处内郡,那么路上来回的时间往往都要数月了。

    故此自本朝立国之后,内郡百姓便会常常花数百钱请同乡代替服役。

    民间谓之“取庸代戍”,即被雇者代雇主戍边。

    初期还只是更卒,但是到了如今连正卒也是如此了。

    故此如今信川塞中的戍卒,大半都已经戍边数年之久未曾归家了。

    时日一久,自然难免出现种种变故。

    赵常直言道:“朝廷虽有明令,言亡入三韩者,妻子罚为官奴,但弃亭鄣烽隧者近年来依旧不绝如缕!”

    便是在信川塞,赵常也不能控制所有戍卒的思想。

    实际上就在三年前,信川塞右线白虎口烽燧长王闳,便领戍卒范翕等五人携刀剑、长铍各一,逃亡马韩之地。如今信川塞内还悬挂着王闳等五人的通缉令呢。

    魏哲虽然早就听说有汉人亡边,但却没想到局势已经这么严重,竟然边防体系本身都开始出现群体性的叛逃了。

    要知道他们这一走,留在汉地的妻子、家人必然会受到连坐。

    明知如此而为之,可知逃亡戍卒显然决心已定。

    念及此处,魏哲不由眉头紧皱道:“此五人为何逃边?”

    赵常闻言却轻声道:“还能为何,钱粮不济,衣食无着,生死难料罢了!”

    说罢,他便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交给魏哲。

    魏哲打开一看,发现乃是信川塞的账簿记录:

    鄣卒张竟,十一月应领粟三石三斗,盐三升,实粟二石三斗,盐二升。

    鄣卒李就,十一月应领粟……

    鄣卒史赐……

    鄣卒孙昌……

    本来看到这些魏哲就有些青筋直跳了,但不想下面还有。

    上面这些是公账,下面还有私账。

    因为针对候长、烽燧长这样的戍边官吏朝堂每个月是有俸禄发的。但不是发到个人手上,一般都是由戍边官吏的家人代为领取。

    于是魏哲便看见了这么几行字:

    当曲隧长刑晏月禄帛三丈三尺,妻取;验,一丈四尺。

    昌平隧长孙昌月禄帛三丈三尺,母取;验,一丈。

    白虎燧长王闳月禄帛三丈三尺,妻取;验,无。

    北川候长周育桼月禄帛一匹,留官。

    虽然边塞与内郡交通往来艰难,但总有些许办法通信的。

    结果有些事情,就不免传到了戍边的将士耳中。

    也就是说,他们辛辛苦苦戍边,无论是粮草补给还是俸钱,都被克扣了。

    也难怪赵常会感慨“钱粮不济,衣食无着,生死难料”了。

    看到这里,魏哲第三次沉默了……

    ----------------

    参考文献: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居延汉简》

    《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这里的“石”即是指10斗。

    至少在汉代,斛和石是等量的。

    即:1斛=1石=10斗=100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