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官人与贼不争多 (第1/3页)
只要攻下临沂城,就能截断沂水通道,这并不是一句虚言。
这倒不是说有了临沂就可以建成座大坝,把河流截断,而是这年头内河商船基本都是风力驱动。
水轮船也有,但相对稀少,毕竟哪个时代的商人都差不多,能节约点人工成本就节约点,让他们再雇佣一群人专门来踩桨,属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这种商船在无风或者是需要逆流而上的时候,就得需要大量的纤夫。
而有了临沂城作为支撑点之后,就可以四面派遣军兵,控制住码头与纤夫,让漕船通行困难。
如果发点狠,铁锁横江之类的花活也不是玩不出来。
纤夫从哪来呢?
这就得依靠封建时代的传统艺能了。
徭役。
当然,征发徭役的方式在不同朝代不同地点都是不一样的,但总归来说,核心思想却是差不多的,就是百姓无偿为官府干活。
这种事情真的很难避免,哪怕是打起救济斯民大旗的忠义军,也准备在秋收后的冬日一边打仗,一边发动徭役去开垦土地,整修水利。
当然,差别还是有的,忠义军走的大约是以工代赈的路线,尽量就近组织民夫,让他们不要远离家中的同时,还能少吃一顿家中粮食,少烧一次家中柴火。
而且开垦的田地与修复的水利设施终归还是对百姓自己有利的。
但金国那管你这个,命令一下,管你是秋收还是春耕,全都他娘的给老子去服徭役,去沂水上去拉纤。
秋收?什么秋收?
国家要打大仗了,你还惦记着你那点粮食,是不是不识大体?
理论上来说,服徭役时官府得提供粮食。当然了,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以金国的基层组织力度,想要将粮食完完整整的发到民夫手中,就属实有点异想天开了。
这点粮食本来就不多,又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发到具体吏员手中时,就剩下一点。
本着不让民夫发愁粮食多寡的原则,吏员大手一挥,全部截留下来,并且命令民夫自带干粮干活。
这种情况下,不出现逃亡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