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 第一百一十章 金狮奖的野望

第一百一十章 金狮奖的野望

    第一百一十章 金狮奖的野望 (第2/3页)

剧组和资方进行公关游说,大大增加了获奖的不透明度。”

    “这方面香江的金像奖是类似的,97年的《南海十三郎》为了获奖,在片尾加了一个‘全港编剧共勉’的字幕,就是打的人情牌。”

    这事儿就跟小学生在试卷最后写“老师您辛苦了”,企图让批卷老师手下留情是一个道理。

    关键是还奏效了。。。

    那一年《南海十三郎》拿了金像奖的最佳编剧。

    “但是戛纳、威尼斯这样的欧洲电影节走的是精英化路线,比如这一届的评委是巩莉,相对来讲对于华语电影是一个利好。”

    “并不是说她就能堂而皇之地偏袒,而是能在大家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不让我们吃亏,或者在中西方有文化隔阂的情况下居中解释交流。”

    刘伊妃兴趣大起:“那我们还是有些希望的咯?”

    “精英化的评奖模式很考验评委的个人感官,但是有一个偏执的评审会主席也会让人很无奈,冯老师忘了97年的戛纳了?”

    冯远争一愣,随即苦笑着摇头。

    这是一桩常年被华语电影人抱屈的公案。

    1997年戛纳电影节,王佳卫带着《春光乍泄》参赛,当时巩莉作为戛纳历史上第一位华人评委参与投票。

    那一届的评委会主席是阿佳妮。

    阿佳妮被称为“法国第一神颜”,也是个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拿到手软的巨咖。那一届的戛纳,《春光乍泄》是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巩莉当然想要为它保驾护航。

    关键影片质量的确是上佳,让她有底气为华语片呐喊助威。

    很不幸阿佳妮也是这么想的,她也承担着为法国电影捍卫荣誉的重任,特别是在戛纳这样的主场。

    于是这两位大女主就在评审会上拍桌子撕逼,看的一众男评委瑟瑟发抖。

    最终还是找了个平衡,王佳卫拿了最佳导演奖,但表现绝佳的梁超伟与影帝失之交臂。

    这段故事还有个后续,巩莉在2017年找了个男友,是法国电子乐大师让·米歇尔,而阿佳妮曾是他的未婚妻。

    也许这是时隔20年后巩皇的复仇?

    无论如何,上述种种都可见一个够分量的评审会主席是多么重要。

    田状状和路宽在抵达威尼斯第一天就去拜会巩莉,存的也就是这个心思。

    只是这时候的路宽有些疑惑,冯远争这个一向淡泊名利的戏痴对获奖哪里来这么大的执念?

    冯远争对路宽的疑问报以苦笑,仿佛陷入了痛苦的回忆。

    “1986年,东德的梅尔辛女士来人艺交流,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格洛托夫斯基表演流派。”

    刘伊妃眼神亮晶晶地听着他讲述,毕竟她现在也是以格式表演流派传人自居的!

    路宽点点头,那几年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蜜月期,在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之外,国内第一次知道还有格洛托夫斯基这个流派。

    后来人艺的副院长林兆华去德国请来了梅尔辛,这位年逾六十的老艺术家自费在北平教学。

    她带来的格洛托夫斯基给戏痴冯远争带来了极大冲击。

    “1989年我去了西柏林,在高等艺术学院注册入学,跟着梅尔辛女士学表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