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超支就超支吧(求双倍月票) (第2/3页)
没可能。
“艋哥,艋哥!”
戚昊的呼唤让张艋回过神:“怎么了?”
“我这样处理,你觉得行不行?”
戚昊是一点信心都没有,第一次当导演他心里发虚,他需要张艋这个老手的建议。
“行,非常行!”
张艋还能说什么呢。
我本以为是你坐在边上看我执导,没想到是我坐在边上插不上话。
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
这毕竟是张艋的本子,张艋有张艋的表达,戚昊有戚昊的理解,二者肯定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一致。
因此,张艋还是有挺多机会发表意见的。
只是戚昊也不会一味的听从,在交流和争执当中他也能够获得成长。
而且戚昊也并不是只找张艋。
一部电影想要诞生,肯定不能只靠导演。
摄影、美术、策划、灯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贡献他们的专业能力。
这部分人大多是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扎实。
戚昊需要做的就是掌控这些人的能力,最终呈现出一个符合他标准的效果。
连续拍了好几天的外景。
剧组这些人不说对戚昊心服口服吧,至少再没有人会觉得戚昊只是一个摆设。
而且戚昊还给剧组的人留下了工作狂的印象。
他每天工作长达十二个小时以上。
这部电影没有分AB组,两个执行导演也是打下手的命运,顶多就是偶尔有机会在张艋的指导下拍一些不重要的镜头。
演员可以两班倒,工作人员协调一下也不用真的上工十多个小时,但是戚昊这个导演却是每天都在剧组从头待到尾。
关键是他工作十二个小时丝毫不显疲态。
在休息椅上歇个十来分钟,顿时就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没错,休息椅!
有了系统版的休息椅,自然是可劲的造。
如果不是担心表现的太夸张会被人送去切片研究,而且戚昊还要留出晚上的八小时进入训练空间,他说不定每天拍十六个小时。
即便如此,《钢的琴》的拍摄进度也不算太快。
戚昊毕竟第一次执导,他又不愿意将就,所以经常有很多镜头拍了一遍不满意,或者突然有了个新的想法,就再拍一个版本。
反反复复的拍。
拍完了也可以推翻重新拍。
甚至有一场戏是拍完三天之后,戚昊又带着人回来重新拍的。
张艋不得不提醒他,你这样搞很容易超支。
国产电影的平均胶片成片比例是1:3,就是三尺胶卷拍一尺的戏。
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姜闻烧了25万尺胶卷,成片比是1:15。
戚昊虽然没有姜闻那边夸张。
但是平均下来的消耗也超过了1:6,看得张艋无比心疼,如果换做是他来拍,他能做到1:2.5,甚至1:2的水平。
没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也超支。
戚昊无所谓,超支就超支吧。
姜闻是超支几千万,超支的让出品方想要提桶跑路,而他顶多就是超几十上百万而已。
大不了咱就追加投资。
时间很快就到了元旦,2009年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
过去的一年,有灾祸有奥运,而戚昊借着系统的帮助,还有高阳的青睐,一只脚迈入了资本的行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