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九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

第九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

    第九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 (第3/3页)

史系教授呢。

    从明初内耗到明末这个东西他还真没注意到。

    光就注意到制度僵化的问题了。

    果然。

    看问题还是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仔细想想,人家说得还真没错,有明一朝,可不就是在内斗或者内斗的路上吗?

    明初朱元璋,皇权灭相权。

    朱棣加大锦衣卫的权力,又设立东厂,以皇权制衡相权。

    延伸到叫门天子朱祁镇,由于王振和马顺的骚操作,文官集团代表的相权终于压过了皇权。

    之后成化帝时期,又建立西厂再来制衡文官。

    如此反复。

    到了明中后期。

    内阁、司礼监、锦衣卫、东厂、西厂、阉党、东林党等等乱七八糟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若是再加上士绅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官吏民矛盾以及卫所士兵和上级之间的抗争,甚至可以说整个大明都在斗来斗去。

    而孙副教授在进行其它政治设计的时候,整体的思路就是解决大明内斗的问题。

    他把皇权从内斗当中摘出去,通过制度分裂文官集团。

    再做精妙的税收制度,对于田亩数量过多的大地主,进行高额赋税。

    对田亩数量少的农民,减轻赋税,倒逼大地主减少土地数量,增加中小地主数量。

    接着取消卫所,减少宦官和锦衣卫的权力,如此就能缓解皇权与官员、士绅、百姓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化解各阶级内耗。

    并且这样分裂文官集团也有好处。

    明朝由于文官集团整体利益问题,导致他们后面的士绅集团能够从中获利,在文官集团的庇护下可以不用纳税,还能把税务转嫁给百姓,让百姓苦不堪言。

    文官集团内斗之下,为了迅速获得皇权的支持,就不得不不断让步。

    包括税权便是如此。

    宋代的时候官员工资很高,但那是依托于宋代高机制的税务管理,没有任何一个文官敢在这方面和皇帝斗争,因为那是在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

    如此只需要再设计别的制度,缓解土地兼并,处理卫所的遗留问题,就能极大地缓解明朝的内耗。

    “这个厉害。”

    朱云峰看完后夸赞道:“虽然我觉得还可以再改改,不过真的牛逼。”

    朱棣挠挠头道:“你是想用这套制度放在永乐朝?”

    “并没有。”

    “你不是说这个很厉害吗?”

    “怎么说呢?”

    朱云峰摇摇头:“这个思路其实是不错的,而且参考了宋朝的设计,还尽量剔除了宋朝设计的弊端,但这非常考验皇帝的英明程度,在文官内斗剧烈的情况下,皇帝要是菜,那大明就得完蛋。”

    说完之后,他又沉思道:“不过仔细想想,大明的皇帝基本上都不算特别菜,所以如果其它的设计没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或许可以拿这套去试试水。”

    孙副教授的思路出色点就在于把大内斗缩减成小内斗,再引入责任制度的话就相当于给了一个拍板机制。

    这样文官内部斗争,谁拍板做决定,谁承担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我们这边书记和县长之间的情况,双方都得斗争才能拥有施政权,但书记也有拍板的权力。

    只不过这样做会不会造成大明出现宋代那种遗留问题也难说。

    毕竟宋代的吏治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所以还是得商榷一二。

    接着朱云峰又看起了其它教授的设计思路。

    很快一连看了五个。

    不得不说,能当上大学历史系教授自然都是有水平的。

    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看到了内斗本质,有的看到了松散结构,还有的看到了随着明朝越往后,官僚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朝廷却没有解决,需要“纠偏”机制等等。

    虽然也有相同的制度设计,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拿出了解决方案,还是非常不错。

    直到看到第六个,朱云峰皱起了眉头。

    “权力使人腐化,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从三权分立看如何为大明设计制度!”

    啥意思?

    这位教授是西方狂信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