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五十七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

第五十七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

    第五十七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 (第3/3页)

肩道:“说真的,胡惟庸和蓝玉肯定死不足惜,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直接捏造罪名就有点离谱了,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才行。”

    “简单来说,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公平。不能给他们捏造罪名胡乱定罪,而应该讲事实,拿出依据来,让人心服口服。”

    “太伯爷出马的话,他作为太子,百官信服,在军队当中也有拥趸,品德也被人信赖。”

    “只要他查出证据,摆在事实依据,那么天下人就会相信胡惟庸真的死不足惜,没有人会因此而对朝廷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就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说到最后,朱云峰目光看向朱标。

    朱标太完美了。

    完美到百官、军队乃至百姓都服他。

    所以他出马,除非故意包庇,否则应该能拿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哼!”

    然而沉默许久的朱元璋忽然冷哼一声,说道:“你懂什么?那些党羽必要除之。”

    朱云峰想了想道:“是因为察举制吧。”

    朱元璋惊讶道:“你知道?”

    “嗯,那肯定的,这段时间我可是没事就泡在逼乎,天天查资料。”

    朱云峰嘴角一咧,得意不已。

    虽然他对大明的历史储备知识不够,但架不住逼乎人才多啊。

    有需要就去查,自然能查出关键。

    朱元璋之所以要处理胡惟庸,是为了加强皇权。

    但胡惟庸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一大帮子官员跟着他混,那自然得清除干净。

    其中根源还在明初察举制上。

    明初朱元璋就恢复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但科举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选拔出来的人能力非常差。

    为此朱元璋不得已学汉代搞察举制,让官员举荐有能力的人出来做官。

    而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这些人,就不断举荐党羽。

    他们举荐自己的好友当官,好友再举荐好友,势必让朝堂上全是他们的人,以至于朝政被把持,让朱元璋生出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可以说,受到明初察举制的影响,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察举利益集团。

    杀胡惟庸,就得杀一群人!

    因此朱元璋才大肆搞株连屠戮,就是为了消除整个胡惟庸党羽的影响力。

    “那你倒是说说,这群人该不该杀。”

    朱元璋目露凶光,倒不是对朱云峰,而是对那些官员。

    “其实杀不杀还是取决于我刚才说的两个局面。”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想蛮干就杀呗,不想蛮干,想保持朝廷的公信力,就查。有罪杀,无罪放,当官的任上没有作为就罢黜,公平一点,上下就一定会信服。如果查出胡惟庸一党全是贪官污吏,只要证据摆出来,全杀了也没有人会说什么。所以我一直强调的不是这些人该不该杀,而是该杀的要怎么杀,不该杀的不能杀。甚至说句难听点的话,老祖宗其实你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

    朱元璋皱眉道:“什么意思?”

    “很简单,你是为了加深皇权而加深皇权,导致人心散了。”

    朱云峰说道:“最巧妙的方式其实是打着别的旗号加深皇权,比如查贪腐,或者罢黜无能官员,找理由一定要合情合理,而不是捏造罪名。”

    各种史料其实都已经证明胡惟庸没有能力造反,因此本质上来说,造反就是朱元璋给他按上的罪名。

    这就意味着朱元璋动手的话,管你是不是清官贪官,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只要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上来的,那就一律给你按上造反的罪名牵连诛杀。

    不止是官员本人,还有家属,乃至亲密过往的朋友,甚至是邻居。

    一套组合拳下来,先杀个十几万人再说。

    但这样做还是会回到朱云峰最早说的那个问题,那就是这么大肆搞株连,损害的是大明朝廷的公信力。

    胡惟庸造反了没有,他们自己造反了没有,他们难道还不知道吗?

    别人一看你大明这样对待我们。

    我是个清官,或者我只是个普通百姓,只是与那些人认识,我就得死,还给我捏造了造反的罪名,那我凭什么要为大明奉献?

    如此一来,大明归属感流失,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心皆散。

    而朱云峰的意思很简单。

    想达成你加强皇权的目的不难,关键在于你想不想保持大明的公信力,想不想让官员和百姓依旧保留归属感。

    不想保留就跟历史上那样,按个造反的罪名就开始大开杀戒,让世人胆寒和心寒。

    想保留就得正大光明一点,讲事实讲道理一点。

    难道胡惟庸一党人人都是该杀的贪官污吏,他们的家属乃至朋友邻居也都是坏人?

    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就实事求是,讲点公平。

    查到是贪官污吏,杀,没毛病。

    查到是碌碌无为的庸官,不贪污也没干坏事,那就罢黜。

    查到是有作为的好官,那即便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也应该奖励,甚至升官夸赞。

    这样一来,上下都信服,堵上所有人的嘴。

    毕竟杀贪官污吏是没错的。

    处理那些以权谋私,嚣张跋扈的官员也是没错的。

    证据也有。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顺便加深了一下皇权而已。

    而朱元璋本末倒置的就是这一点。

    为了加强皇权而大开杀戒,以至于归属感和公信力降低。

    却不知道做事巧妙一点,能达成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能够让事情合情合理,外人挑不出毛病。

    这其实跟项羽分封诸侯一个道理。

    大家都觉得项羽分封不公平,可又忌惮项羽的实力,不敢与他翻脸。

    此时刘邦站出来指责项羽杀死义帝熊心,联合诸侯讨伐项羽。

    实际上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项羽,但当然不可能把这个真实意图暴露出来。

    因而用这个借口就能让大家站在道德高地上开展联合讨伐的行动。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也是如此。

    师出有名、大义名分,听起来很虚。

    但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在讲究这个,就在于它有的时候能发挥巨大作用。

    朱元璋捏造造反的罪名搞屠杀,那百姓和官员肯定不服。

    可如果以反贪腐,或者找到这些官员的罪证杀人,那大家就只能心服口服,这才是最基本的逻辑!

    而若是朱标来操刀,以他本人在朝野的威望,那就更加不会引起别人的惶恐。

    所以师出有名,非常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