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诱之以利 (第3/3页)
曹睿笑着说道:“那朕心里就有数了。你们记一下,将孟达的亭侯改为乡侯,让他和诸葛亮爵位在同一等级。把原本夏侯楙的安西将军号,也一并赐给孟达。”
“刘封不是曾经夺了孟达的鼓吹吗?那么朕再赐给孟达鼓吹,以示朕没有忘记他之意。刘侍中,你再替朕写封私信给孟达。”
“朕就不信,诸葛亮给孟达出的价码,能比朕还多。”
刘晔此时也应声说道:“陛下如此,则暂时无需忧虑孟达了。”
曹睿说道:“是啊,暂时无忧就好。万事万般,都不过是为了东南战事罢了。”
……
十二月初二,洛阳,太学。
洛阳的太学始建于前汉光武帝时期。光武皇帝刘秀就曾多次亲临太学观看经学辩论,并曾经亲自考究诸生课业。顺帝灵帝时期,太学的学生总数一度达到了三万人之多。
三万多人的恐怖规模,比之后世的很多大学名校都要庞大些许。为了安顿如此多的学生,太学进行了又一次扩建,二百四十间教室、一千八百五十间宿舍,一时间洛阳学风极盛。
如此多的学生及老师,在没有印刷术的当时,统一教材是一件极难的事情。灵帝因此准许议郎蔡邕的提议,令人在太学的大门之外立了四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可惜的是,在董卓之乱时石碑遭到破坏,破损的约有半数之多。曹丕在位之时,令人将石碑破损之处补好。又重新修缮太学,重新修建了许多馆舍,还征召了学生和讲师。
本来,太学事宜是由钟繇钟太傅负责的,但是钟太傅确实年老,太学日常的庶务由高堂隆高堂博士负责,教学事宜则由‘经神’郑玄的侄孙郑称郑博士负责。
太学虽然是个学校,但毕竟是由朝廷出资并开办的,难免会涉及到很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太学的招生就是一项。
洛阳太学的招生,可没有什么考试入学、划分数线的传统,也没有统一的学习年限和毕业一说。既然学制都如此混乱,那录谁不录谁,都是朝廷一句话的事情。
无非就是分饼嘛!
既然新任皇帝想要将太学搞好搞大,那么太学生的素质也是必须要把控的。那么哪里的生源最好呢?当然是汝颍宛洛。
第一批五百个名额里面,汝颍宛洛,汝南郡、颍川郡、南阳郡和河南尹,这四个郡就占了两百个名额。
剩下七八十个郡国,就从余下的三百个名额里面来分。分来分去,等轮到雍州的天水郡这种边郡的时候,天水一郡就只有可怜的一个名额了。
学习之事乃是人人平等嘛,但在招生方面,只不过有些地方是更平等罢了。
司马师今日到太学来的早了些,便在门外驻足看起了石经。
不一会儿,读着石经的司马师便听到了身后有人在唤他。
司马师回首一看,来人正是夏侯玄。
各位读者老爷,目前一振每日六千已是尽全力了,毕竟只能晚上熬夜码字。说我短小的,认了!今后努力练手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