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沧桑文学 > 知否:我是皇太子 > 第五百零五章 叛乱起

第五百零五章 叛乱起

    第五百零五章 叛乱起 (第1/3页)

    耶律乙辛闻言沉默了一会说道:“既然朱爱卿有此自信,那朕就命你为使,出使西夏。若是成了,朕重重有赏。若是不成,你自己立的军令状,可就怪不得朕了!”

    “多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信任,说服西夏出兵!”朱然躬身道。

    “陛下,汉人有句话叫远水解不了近渴,西夏会不会出兵,臣不知道。可即便出兵,也需要一些时间。今日遭逢大败,士气低靡。而宋军获胜,必然会大意,可以尝试劫营。”耶律河提议道。

    “嗯,倒是可以一试。”耶律乙辛点了点头。

    劫营成本很低,此时辽国处于劣势,急需恢复士气。

    劫营是个不错的选择。

    见耶律乙辛答应,不少将领都主动请战。

    耶律乙辛看到这一幕,高兴道:“诸位爱卿战意高涨,并没有因为今日之败,受任何影响,朕心甚慰,我大辽必然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只是耶律乙辛并没有高兴太久,他这边刚选定劫营的人选,监视宋军大营的探子回报,说宋军大营热闹非凡,正在庆功。

    大营防守十分松懈。

    “陛下,这可是天赐良机。”被选为劫营人选的武将高兴道。

    原本他对于能不能劫营成功,还是有些缺乏底气的。

    此时听到宋军在庆功,大营防御松懈,当即大喜。

    不少将领看向他的目光都带着羡慕。

    一旦劫营成功可是大功一件,要是在确定人选之前得知这个消息,刚刚的竞争怕是更激烈几分。

    “不对!”

    耶律乙辛却没有任何喜色,说道:“大宋这个英国公朕有些了解,此人老成持重,性格稳重。不可能犯这种错误,这必然是个圈套,劫营之事先取消吧。”

    “陛下英明!”

    一个汉人官员起身道:“从今日之战就足以看出英国公之才能。胜不骄败不馁,乃是将领的基本素养,大宋军营如此松懈,必然有诈。”

    辽国这边商议对策的时候,赵兴也接到了英国公的捷报。

    得知首战告捷,赵兴也松了一口气,命人送一些肉食前去犒军。

    赵兴来到沙盘前,仔细观看了起来。

    若是能拿下西京,就能和幽州城连成一片了。

    哪怕不足以彻底将辽国赶回草原,也可以以西京和幽州城构建防线,和辽国僵持下去。

    赵兴甚至萌生迁都幽州城的念头。

    幽州城后面还有一个称呼,叫北平。

    明朝朱棣就是迁都到了这里。

    辽国定五京,但是主要的国都还是上京,幽州城只是作为陪都。

    等金国灭了辽国后,最开始也是以上京为都,后面才会迁都幽州城,立为中都。

    后来元灭金,又成为了元朝的国都。

    迁都幽州城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好的抵挡北方游牧民族。

    若是定都南方或者中原,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就不可能在北方囤积太多兵马。

    定都北方则不同,光是拱卫京都的兵马,就足以防备北方了。

    不过赵兴仔细想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定都幽州城,虽然有很多优点,却也有两个巨大的弊端。

    一旦后面皇帝不争气,很容易被打到都城来。

    明朝能出一个于谦,力挽狂澜,大宋可就未必了。

    另一个弊端则是距离南方和中原太远,对于北方和中原的控制力度就降低了。

    后世对于朱棣迁都,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弊大于利。

    每一种说法,都有理有据。

    但是在赵旭看来,凡事都有利弊的,这是无法避免的。

    迁都北方,虽然需要南方运输物资供养北方,消耗极大。

    可若是不迁都北方,以当时北方的情况,很难快速恢复过来,北方就不足以抵挡住游牧民族的袭扰。

    明朝未必能持续那么久,最好的结果就是北方丢失,和南宋一样,偏安一偶。

    虽然赵兴认同朱棣迁都,觉得他做的正确。

    可是大宋现在的情况和明朝的情况并不同。

    明朝时期,北方被元朝破坏的太严重了。

    大宋虽然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可北方并没有完全丢失。

    而且辽国和元朝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