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收购 (第1/3页)
这世间没有什么不透风的墙,进入七月份,星视找爱立信洽谈收购其在中国的手机制造业务(手机合资公司股份)的消息,就悄然流传开来。
星视与爱立信都竭力否认,别人也没有办法将这事当真;就算真在进行相关谈判,也充满很多变数,没有几个人觉得这事能做成。
普通投资者跟媒体,虽然很难接触到最新的全球行业数据,但爱立信去年(1998年)在全球市场足足卖掉近三千万台手机,却又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谁都很难想象出身北欧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爱立信,会是那样的保守顽固,竟然都无意将一个年营收入达上百亿欧元的业务视为核心,还有将相关资产出售的可能。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识到,不少欧美跨国企业更认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理论,并付之实践。
爱立信即便不可能立即出售全部的手机业务,但将价值链最末端的组装生产优化出去,并非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更何况郑家对爱立信的影响力,真正的专业人士还是能够看得见的。
爱立信与朱鹮电子的手机合资公司,主要涉及中低端手机的组装生产,对爱立信而言,更加无关紧要了。
不过,这一业务能为星视所收购,与星视通讯电子的合并,对星视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这主要也是国内外对中国的期待值普遍较低,甚至这个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印度的发展前景,远比中国璀璨辉煌得多——因为印度比中国更“民主”。
很多人相信,星视通讯电子接手爱立信在中国的手机制造业务,哪怕仅限中低端机型的组装生产,除了能继续为爱立信提供手机代工服务,获得稳定的代工利润外,还将在爱立信的紧密支持下,在中低端手机开发方面,将取得其他国内电子厂商无以相比的优势。
星视以及星视通讯电子内部,对这事也充满遐想跟期待。
朱鹮电子主要的干部职工,不要说出售手机合资公司的股份了,甚至还希望与真正的通讯巨头爱立信保持合作。
苏安建最初也是表示反对。
恰如冯薇玲所料,星视绕开朱鹮电子,直接找爱立信谈判,主导权就跟朱鹮电子无关了。
手机合资公司,不仅最初的技术来源于爱立信,主要生产订单来自爱立信,爱立信还占有55%的股份。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谈判,星视最终出资三十亿港元,从爱立信、朱鹮电子收购手机合资公司全部股权。
朱鹮电子除了出售手机合资公司45%的股份,获得十三点五亿港元的收购款外,还将与摩托罗拉合作的便携式计算机合资公司50%的股份,作价两亿港元出售给星视。
摩托罗拉旗下虽然也有移动通讯系统设备业务,但主要是做美洲市场,与在欧洲移动通讯市场占有很大份额的郑家,没有什么牵涉。
此时的摩托罗拉也如日中天,刚野心勃勃的推出“铱星”全球卫星移动通讯系统,哪怕旗下的便携式计算机业务做得跟狗屎一样,也无意将便携式计算机合资公司剩下的股份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