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荣盛隐深危 (第2/3页)
在禁军严密的守卫圈中,只打开了一处关卡,时常有满载货物的大车,夜间避人耳目,来往奔波,进出火器工坊重地。
偶尔也有装载人员的马车,在不知名官员带领下,经过多方核查校对,才被放行通过,最终进入火器工坊。
自嘉昭帝御驾亲临火器工坊,观摩新制后膛后枪试射演练,并商讨五百只后膛枪营造,且在本年年底前完成。
此事确定之时,朝野尚弥漫在春闱舞弊案阴霾之中,嘉昭帝也因此满怀焦躁忿怒。
但即便如此,皇帝依旧将后膛枪营造,当做眼下最要紧的政务。
他在从工坊回宫之后,便召集工部、户部两大主官,让他们抽调可靠的忠诚官员,立即着手配合后膛枪营造相关事宜。
根据火器工坊出具的营造材料清单,工部调集各类上等精铁、木料、柴炭、磨具等物,源源不断运入火器工坊。
户部调集精干人员,奔走各地,挑选技艺精湛的铁匠、木匠、烟火药师,并分批运送到神京。
但是这些人到达神京之后,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入工坊,须由火器司监正与工坊大匠亲自盘问考核。
在这些人员筛选的程序之中,火器司监正贾琮的缜密细致,让任事的户部官员大开眼界。
这位年轻的过分五品监正,要求户部从各地筛选工匠,不仅要有基本的姓名、籍贯、户籍、住址、技艺特色等必要文牍描述。
甚至还要每人日常德行口碑,亲近眷属良善与否,本人及其血脉亲友,有无作奸犯科前例之类,事无巨细,都要知晓。
户部毕竟是普通实政明衙,而贾琮所要求知晓之事,已经属于庶民生平私隐,大概只有当地的县衙差役,地保乡正之流,才会清楚这等细密琐事。
这已完全超出神京户部,这种光明堂正衙门的处事范畴,已入锦衣密探之类的内衙手段。
而此时正当户部左侍郎徐亮雄落罪下狱,户部失去衙门次官,内事震动,官员不安,人心惶惶,不少徐亮雄一系的官员,都受到孤立排挤。
户部尚书等在接到圣旨之后,面对官衙内部风波鼓荡,还能紧急抽调可靠人员,数日内就从附近两州之地,遴选数十位优秀工匠,已算十分干练之举。
再让户部对这些工匠的祖宗八代,亲友眷属之流,都查问到底掉,实在已超出他们任事范围。
户部尚书对贾琮这等阴私晦暗的密探作风,也颇有微词,觉得缺乏光明正大之气。
他想到这位少年监正,曾数次下江南密侦大案,行事早有出人意表,诡异莫测之风,对比当下,似乎也有迹可循……
……
工匠遴选的重要性,被贾琮上书直奏宫中,嘉昭帝当日便下口谕,户部所有筛选工匠,暂时由户部择地安置,锦衣卫就地看护。
之后只是过去不到两日,户部筛选的这批工匠,就被剔除掉十之四五,其中少数几人直接下了锦衣卫大狱。
剩余工匠再经火器司盘问考核,又被剔除掉一些,最后只有十之三四进入火器工坊。
事后参与其事的工部尚书和官员,才从其他渠道得知惊人消息。
就在这批工匠被安置守护之时,据传圣上调集大批中车司密探,连夜奔走各地,盘查所有工匠履事私隐。
这才能及时剔除身份不靖之人,其中被下锦衣卫狱的几位工匠,据说有不轨之谋,具体为何就不得而知……
……
火器工坊坊区,贾琮带着副监刘士振、管事钱槐,在巡查坊内各工房的营造进度。
各处工房进出人员,明显比前几日多了不少,且都是生面孔,他们的表情各自不一,或兴奋、或忐忑、或平和。
这些新进工匠经严密筛选,虽最终得以进入工坊,但他们在加入之前,要和户部工部签订契约。
在今年年底之前,无工部火器司允许,不得离开火器工坊,一应吃住都在坊内,一旦违背逾矩,必受国法严惩。
这样的契约,对于这些技艺精湛,却活在市井底层的工匠,已有些苛刻和惊惧。
最后中选的工匠之中,就有少数人因此恳请退出。
但火器工坊优厚的薪银,安稳的食宿,以及官办作坊名头,对于生计不裕的工匠,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所以中选工匠的大部分还是接受契约,选择加入工坊。
眼下这批新进工匠,因需要时间验证,他们的家眷还未迁入神京。
工坊会特别安排,将他们每月部分薪银,寄回他们原籍,使他们可以赡养家人。
之所以寄回部分薪银,而不是大部分或全部,也是贾琮特意定下的措施。
因为给于工匠的薪银,远高于工匠在外谋生所得,一旦全额寄回原籍,时间已久,众口流传,必定要引起有心人物关注。
不免会出现被人按图索骥的隐患,甚至于牵连工匠亲眷的风险。
在经历过辽东火器营火枪失窃,金陵城郊火器私造作坊等事。
贾琮已能充分意识到,精良犀利的火器,对这原以刀枪箭弩为主的时代,将造成何等鼓荡和震撼。
一旦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