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开定四夷刘仁轨 (第2/3页)
仁轨命令对死者进行掩埋祭奠。”
“他重新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塘堰,救济贫困人家,鼓励农业生产,替他们建立土地神庙,百济的民众都安居下来。”
“守军于是垦种土地,筹划平定高句丽。”
苏轼:作为刘秀的后裔,刘仁轨出身于一个皇族世家。
然而,在他出生的时候,东汉已经灭亡了几百年,刘家的皇族身份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的家庭虽然贫困,但仍坚持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刘仁轨靠着自己的努力读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随着唐朝的建立,刘仁轨凭借自己的学问步入仕途。
他以正直无私、不畏权贵而闻名,深受李世民赏识。
在贞观年间,刘仁轨一直在县令这个级别转悠,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
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未来有朝一日自己会统领大军,打下影响东亚千年历史的一战。
然而,在贞观二十三年,刘仁轨被调到山东青州去当刺史,正是这次调动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山东担任刺史期间,唐朝决定对朝鲜半岛用兵。
刘仁轨被卷入了这场战争,成为唐军的重要指挥官。
然而,他得罪了当朝宰相李义府,导致自己被贬为平民。
李义府还试图杀害刘仁轨,幸亏李治的聪明才智,刘仁轨得以幸免。
后来,刘仁轨被派往熊津都督府担任都督,负责与百济国作战。
正是在这个时候,刘仁轨成为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指挥官。
高句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权,对唐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唐朝制定了连年袭扰高句丽的战略,以削弱高句丽的实力。
刘仁轨参与了多次对高句丽的战役,为唐朝取得了重要胜利。白江口之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尽管日军数量数倍于唐军,唐军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彻底击败了日本海军,也让日本方面见识到了唐朝的实力,臣服于唐朝。
这场战争对于后来上千年的东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官方并没有对白江口之战进行过多的宣传,也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而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逐渐衰落,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和研究也逐渐减少。
加上近代以来,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逐渐被唤醒,对于这段历史的关注度也相应增加。
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不完整和争议,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
“刘仁愿回到京城,高宗赞赏刘仁轨,破格提拔他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并在长安奖赏一处住宅,加赐其家属。”
“高宗特派使者送去盖有御印的文书,对刘仁轨进行表彰。”
“在太宗贞观、高宗永徽年间,朝廷都特派使者慰问祭奠阵亡的将士,有的还把赠授的官职爵位转授给他的后辈担任。”
“显庆以后,奖赏出征将士的事几乎不复存在。”
“到平百济、围平壤时,有功的人完全没有甄别任用。”
“州县征募兵役,人们不愿当兵出征,身体健壮、家境富裕的人,用财物到官府打通关节,都可以逃避征调。”
“招募到的人都愚弱贫困,缺乏斗志。”
“刘仁轨全面论述了不计功行赏的弊病,要求朝廷对出征将士给予慰劳奖赏,以便鼓舞士气。”
“刘仁轨还呈递奏表,建议任用扶余隆,令其安抚百济民众。”
“高宗对他的建议表示同意,并授扶余隆为熊津都督。”
“当时,刘仁愿任卑列道总管,高宗令他接替刘仁轨驻守百济,然后二人再一起回国。”
“于是向朝廷陈述利害关系,请求留守百济。”
“高宗同意,并因此认为刘仁愿不忠。”
“麟德二年高宗到泰山封禅时,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国这四个属国的酋长奔赴泰山参加祭典集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