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遍地开花的村办小煤矿,拉开燃料革命~ (第2/3页)
每天,妇孺从这项兼职挣个 10文钱,汉子挣个 50文钱,就特别满足特别知足了。
感觉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劳动力不值钱。
哪怕 20世纪末,乡村劳动力依旧不值钱。
干脏活累活就能获得高日薪是工业社会才有的现象,不存在于农业社会。
20世纪末尚且如此,何况 18世纪末呢。
当农业社会缓慢向初步工业社会转化的阶段,广袤的乡村劳动力价格之低下,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叹为观止的。
……
小安村村民的心理就是,挣钱就行。
一文两文都是钱。
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感觉简直太好了。
18世纪到 20世纪,北方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地表植被逐渐消失。
为了一捆柴禾,砍柴的人需要走的很远很远。
而且,柴禾的热值和煤球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
小安村的煤球一经推出,就大受追捧。
省钱才是王道。
便宜才是王道。
小安村村民欢天喜地,花费 1两巨款从县城的大兵那购买了一张褪色的吴皇画像供奉在村内祠堂,日夜香火不绝。
不过煤灰太大,若是半天不擦拭,画像就蒙上一层灰。
……
仅仅 2个月后,长子县乃至整个潞安府都掀起了一股村办煤矿的热潮。
你村会挖,我村就不会吗?
偌大的山西处处有煤。
这钱为啥要让你小子挣了?
无数人跟着吃螃蟹。
短短半年,小安村的煤球严重滞销。
村民们下井的频率越来越低,甚至半个月才小挖一次,仅供自家需求。
无解~
物以稀为贵。
煤球泛滥,售价再低廉也卖不出去。老百姓绝对不会花钱去买一个自己费点力就能得到的商品。
……
赵上元突然悟到了一丝朴素的市场经济学结论:物以稀为贵。
他将村办煤矿盈余的 200多两银子按人头分了,把粮长职务丢给亲弟弟接任,自己挥泪告别了乡亲们~
他琢磨到了一个挣钱的模式。
去一个煤炭资源相对少的地区,和当地人合伙开个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煤矿,就可以长长久久的把生意做下去。
山西不行。
煤多,煤贱。
……
他先去了黑龙江,那边有很多山西移民。
结果,
结果,大失所望。
遍地森林,随便砍随便烧。很显然煤球在这里没有市场。
于是,
他又去了河南。
这一次他找到了合适的地点,汝州府伊阳县。
这里有煤,但又不是处处有煤。且附近一眼平原,人口稠密,燃料缺口很大。
……
他经过反复勘查,最终盯上了汝州煤田的一处边缘地带。
煤田地表有 4个村子,还有条河流流经。
在他的邀请下。
来自 4个村的十几个族老坐在一起。
面面相觑。
他们派人去县城看了皇榜,证实了这个外乡人没撒谎。但是新事物往往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一老汉问道:
“大爷,开矿会不会有风险?”
“有,当然有。”赵上元打扮的像个体面人,特意穿上了在太原学徒时攒钱买下的黑绸长衫。
“那大爷你还敢~”
“咳咳,我上面有人。”
“哦~”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就对了嘛。
……
“这生意你们自己做肯定有风险。和我合作做就没什么风险。”赵上元熟练的又重复了一遍规章,然后问道,“中不中?”
众人异口同声:“中!”
随即找来纸笔,签了合同。
所有人按上鲜红的手印。
次日,赵上元悄悄去来了趟汝州府城从四海金融借贷 100块银元作为启动资金。
汝州分号的经理是总经理刘金鑫带出来的山西老乡。
老乡见老乡,眼泪汪汪。
于是,
借贷过程格外顺利。
经理还利用他的私人关系花钱请了一个士兵护送赵上元回去。
……
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外乡人在陌生他乡承包地头做生意这个举动当中所蕴含的风险。
轻则血本无归,重则埋尸他乡。
太原城的 4年学徒生涯教会了赵上元很多。
他不会去赌人性。
时常挂在嘴边的上面关系、护送的士兵、都是他用来震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