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拿下金陵 (第2/3页)
”
“哪个陈胜?”许行坤问,“是秦朝末年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陈胜吗?”
“对呀,”郭宁莲说,“你天天看《史记》,岂能不知道陈胜的故事?”
许行坤辩解,陈胜称王之前,种过田,但没当过和尚。
他又注意谛听起来,稍顷,他称道这木鱼声敲的不一样,有乾坤震荡之绝响,他说他的师傅了尘长老就这么敲。
郭宁莲说:“你的师傅那么看重你,为什么不出山来辅佐你呀?”
“真正释教、道教中的高人,总是很怪异的。”许行坤说,“今天晚了,明天我到这座寺院里去看看。”
“和尚守不守规矩也在你私访之列吗?”郭宁莲打趣地说。
许行坤笑笑,没有回答。
许行坤带着郭宁莲站到了朱雀桥上,但见夕阳残照,燕子飞来飞去,郭宁莲望着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旁的青堂瓦舍,感慨地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衣巷了。”
许行坤问乌衣巷怎么有名?
郭宁莲笑答:“叫你一天到到晚看《资治通鉴》之类的书,连这点东西也不知道,刘禹锡的诗,不是有一首《乌衣巷》吗?”
许行坤说:“哦,想起来了。”一提起刘禹锡他就想起了,“是不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郭宁莲接着背了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她说唐代的刘禹锡看到了东晋时王导、谢安这些门阀大族住的乌衣巷,现在长满了野草,其实是感到世运无常、人世沧桑啊,同是乌衣巷,刘禹锡对王谢扶今追昔,今天我们站在这又想到了刘禹锡,后人会不会想到有另外个许行坤带着爱妻郭宁莲在此感慨万千呢?
许行坤见郭宁莲忽然伤感起来,有心讨个巧,打趣道:“刘禹锡这诗不通啊!东晋的燕子会活到唐代吗?”
郭宁莲笑了,这就是诗的妙处,至少,这燕子是从前燕子的后代吧。
忽见有一乘官轿过朱雀桥来,一直抬进了乌衣巷中。轿子颤悠悠轻飘飘,没有份量,一望可知是空轿。不知为什么,许行坤竟快跑了几步,跟着轿子下了桥,仔细辩认了一下才又回来。
郭宁莲说:“你跟着轿子跑什么?你没见轿夫抬起来一颠一颠的轻飘飘吗?里面没人。”
许行坤是想看看,这是谁的轿子。郭宁莲笑了:“你真神了!你手下那些大官全是这样的轿子,你怎么分得清?”
许行坤说,凡有品级的轿子,他都认得,方才这一乘是李天骄的。
郭宁莲很是惊讶,不知他是怎么认出来的。
许行坤不无得意,说道:“定做这批官轿时,按我的意思,在每个轿的底座上都漆了个不显眼的记号,只有我分得清。”
郭宁莲纵声笑道:“你真是吃饱了撑的。”
许行坤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他能认出轿子主人,又能知道李天骄的轿子去干什么,去接谁。
郭宁莲说:“你真神了,我不信。”于是二人下了桥,追踪轿子向巷子里走去。
乌衣巷黑漆门楼前,李天骄的轿子停住。
这是一个大宅子,门前有一对石狮、石鼓,还有上马石,还有考中举人立的旗竿。
许行坤玩笑地说,说不定当年谢安就住在这宅院里。走过去看,小铜牌上刻李宅二字,看来与王谢毫不相干。
许行坤感叹道:“时过境迁了!”
几只燕子在门楼上呢喃,郭宁莲说:“也许,这燕子就认得王谢宅子呢。”
只见李天骄的大轿抬进大门里去了。
许行坤问路过这里的一个模样像读书人的老者:“请问先生,这小院现在是何人之居呀?”
老者上下打量许行坤、郭宁莲一眼,捋着胡须告诉许行坤这个外地口音的人:“且君子不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吗?可不知是哪座房子。只听说宋朝时,这里是名妓李师师的故居,如今住在这里的也是秦淮河的国色天香人物,唤李巧巧的就是。可以说是色艺双绝。”
说罢老者看了许行坤一眼,说:“足下莫非动了****之念吗?这不是你能来的地方,一掷千金却还要看人家高兴不高兴呢。”说罢频频摇头颠踬着脚步去了。他显然瞧不起许行坤。
郭宁莲笑着说:“怎么样?叫这个李巧巧来试试?那老头小瞧人,我们家的许丞相,想叫天下哪个女子敢不来呀!”
许行坤叹息着,说:“老头固然是以貌取人,所言也未尝不是真理。”
这时已见李天骄的大轿出来了,这次是沉甸甸的了。
郭宁莲很纳闷,还真请动了。
许行坤脸色有些冷,道:“李天骄是谁呀!在金陵城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什么事办不到。”
见许行坤脸色不好,郭宁莲小心地问:“你不会是想拿李天骄开杀戒吧?”
许行坤显得很费心思,他说,如果换成别人,他会眉头都不皱一下,杀无赦。李天骄是他的谋士,须臾不能离开的,又屡立功劳,杀了他,等于自残臂膀。
郭宁莲说,那就放他一马,两眼一闭,装看不见算了。”
许行坤拒绝了她的建议:“岂能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