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评价 (第2/3页)
贾诩的才能包括战况分析、揣摩主子和敌军心思以及离间计,至于战略规划则少有记载。对于战况分析最有名的应该是在宛城以败军追击大败曹操。三国志原文如下:『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这是贾诩在宛城之战后第二次让曹操败得莫名其妙。
后来曹操和袁绍同时派人招降张绣,贾诩早看透袁绍的无能与曹操的心态,因而斥退袁绍使者。除了贾诩对张绣分析的三点『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之外,显然贾诩也跟郭嘉、荀彧一样看出曹袁之战曹操赢面较大。(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方面仍不及郭嘉。)
贾诩在曹营中的表现比较不抢眼,他没有如同郭嘉、荀彧献给曹操完整的战略规划,也不像荀攸在官渡之战时用计大败颜良、文丑,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贡献,三国志贾诩传提到:『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但是贾诩这段劝曹操作速进兵的建议在演义里却变成许攸提出。说到许攸,许攸来降的情形在三国志荀攸传中与演义所说的颇有差异,当所有魏将都怀疑许攸是以曹操故人的身分使计欺骗曹操时,贾诩与荀攸力排众议劝曹操相信许攸,因而取得乌巢的胜利。
曹操平定荆州后,准备发动赤壁之战南征,贾诩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采信,结果赤壁之战大败。虽然裴松之不觉得这是什么真知灼见,他认为曹操败于运气不好,出兵时机并无不当。但是如此一来就把孔明的「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以及周瑜对曹军的分析(1、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2、而操舍鞍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3、今又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4.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间接否定了。
此外,裴松之还说:「魏武后克平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