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诗剑大破杨清才 (第2/3页)
杨清才本留部将张遥、孟平二将领一万军断后,这二将来不及走脱,被李诗剑人马四面包围。
那张遥道:“他一万多人马岂能包围得住我军一万人马?孟将军,我们突围吧!”
孟平道:“张将军,不是我孟平不忠,天王十二万大军到此包围上关县,县中仅有区区五千守军,却是连攻多日攻不下来;李诗剑太平军两万人马,却逼得我军不得不撤,回保本州,照我看,我们不如投降李诗剑吧。”
张遥道:“我看这李诗剑,无人能敌,将来削平诸国,统一天下的,必是此人。既然孟将军主张投降,那就投降吧。”
于是张遥、孟平二将领兵投降。李诗剑笑道:“欢迎两位将军!我太平军要拯救黎庶,重开太平。杨清才前军去不多远,两位将军可率兵急追,以建功勋!”
于是张遥、孟平,反戈追击。
杨清才前军逃到倒马州与顺义州上关县交界处,正要喘一口气,就听得两边喊杀声起,却是那杨荣与陈通二将伏兵从侧后方邀击。
杨清才怒道:“我杨清才打不过李诗剑,难道也打不过他部下这两个无名下将吗?”
杨清才令中军王汉、马铭二将,各领五千人马,迎战那杨荣陈通。两军正要交战,远远地就听得喧哗不已,叫杀之声甚嚣,烟尘飞上半空,原来是李诗剑各军一齐追至!
杨清才见了,再也不敢停留,领残兵一路狂奔,奔入房县县城,闭门不出。李诗剑诸军赶到,竟以三万多人马,将杨清才部八万人紧紧围在房县城中!
李诗剑围城半日,那燕君平与杨灿、文子明与张立两支兵奉命撤回,靠拢了过来。
燕君平建议道:“我主汗皇,我军总兵力不过四万人罢了,而房县城中,却有八万敌军,若是杨清才作困兽斗,一拥而出,只怕会溃围而出。
臣观这房县至倒马州之间,杨清才必走论剑峰,那论剑峰下,有一段山谷路,两侧高山,而两头出口狭窄,不如这边围三缺一,放他们出城,在那边布下口袋,那么就可以全歼杨清才!”
李诗剑道:“燕先生言之有理!”
于是李诗剑、燕君平、文子明等人反复商量,周密设计,暗暗派兵,在那论剑峰下险要之地布下口袋阵。
却说房县城中,杨清才愁闷不已,跟前军参议贾谋远、左军参议伏立明商量道:“敌军四面围城,城中粮草都被烧了,我军不能支持,怎么办?”
贾谋远道:“天王,没有粮草,难以固守啊!我军八万,他们才四万人,若是我大军一拥出城,必能溃围而出,不知天王可有此意?”
突然,探马来报,敌军让出北门,不知何意。
伏立明道:“兵法上说,围三缺一,看来,李诗剑是有意为之,怕我军坚守呀!兵法又说,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估计他们表面上放开一路让我们走,恰恰是想要伏击我军呢!依小臣看来,我军坚守虽不是上策,但此时却也应当多守两天,打探清楚敌情再作定夺为好。”
贾谋远与伏立明意见不同,贾谋远道:“伏参军,城中粮草不继,又无外援,怎能坚守得住?如此情形,越是拖延不决,军心士气就越低落,一旦军心士气完了,这房县又怎么守得住?须知前人说得对,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啊!”
伏立明道:“我也知难守长久,只是我料他们是围三缺一,必有伏兵!我军出城后,他伏兵于路拦截追杀,只怕我军走不到倒马州主城,就有覆灭之虞呀!”
贾谋远道:“怕有埋伏,我们可以分军行动。”
伏立明道:“分军行动?怎么行动?从房县去倒马州主城,抄近路,必走论剑峰下,那里有一段山谷路十分凶险;走另一条路,绕道鹿茸县要多走八十多里,极容易遭遇敌兵堵截伏击,同样难保大军平安,怎么办?”
就如验证伏立明的话一般,有探马来报:房县至鹿茸县至倒马州这条路上,有李诗剑大军埋伏!
——其实这是李诗剑命令一员偏将,领三千兵,到处多插旌旗,以做疑兵,又于要道路口,多设烽火,多安营灶,看起来是重重伏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