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强生箭射托钵僧 (第2/3页)
托钵僧道:
“明尘大师,我侄女儿也是中人以上之姿,不会辱没令郎的!”
哪知托钵僧为人狷介得很,当时就说道:“陆天王,老衲既知道常施主必不虚言,也知道天王你所言必不假;老衲只所以不大乐意,实不是因为令侄女,倒是因为天王你!”
陆九公听了,摸不着头脑,心中虽然不快,却也忍住了气,问道:“大师,不知本王怎么干碍了这件美事?”
托钵僧道:“既然你问老衲,老衲便跟你说实话。”
陆九公道:“大师请讲!”
于是托钵僧说出一番话来:
你们顺义军,目前有四大股势力,新近又冒出个陈志元来。近来你们自相残杀,实是不明唇亡齿寒之理。
不要看朝廷现在按兵不动,就以为朝廷会容你们坐大。那东庭柱公杜怀彪统二十万大军,坐守清流关,随时可以东进!那东庭兵、西庭兵等四庭兵马,共有八十万,都是大同汗国之精锐!
东八州之顺义军,总共也不过是四五十万,且本质上都是流民,装备不精、训练不良,纪律不严,号令不明!
可以想见,顺义军怎么能对抗得了那八十万虎狼之师?更何况,大同汗国的军队,可不止这八十万人马!
若是那汗皇反应过来了,调派大军围剿,只怕连那顺义天王朱武都难逃覆灭之下场。
陆天王试想,我儿子攀上了你陆天王这门亲戚,到了那时,天下虽大,何处能容?
陆九公听了这番话,如遭当头一棒,脸色忽红忽白,又想发火,又不好发火。
常思琛于桌子底下踢着陆九公的脚,暗示他不可发怒,口中笑道:
“明尘大师所言极是中肯,不知依大师之见,顺义军如何才能对抗得了朝廷精兵?”
托钵僧道:“老衲十多年来,足迹踏遍大同汗国,当今汗皇昏庸,三大柱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朝廷百官与三柱公相互勾结,争势弄权,上上下下,贪腐成风,以致人心思变!
说起来,东八州乱,这个时候,正是英雄用武之际,然而没有远见卓识者不能成大功;不能谋天下者,也不足以谋这东八州一隅之地!试问常施主与陆天王,两位可有谋天下之策?
若是没有,就不要称王,异日投靠明主贤皇,也能得荣华富贵,若是妄称天王,图一时之荣华,只怕灾祸来时,无法挽救啊!”
这番话,听得座中众人个个心惊:自造反以来,谁曾这么想过?
今日若非是这明尘法师这番直言,只怕将来难免兵败,项上餐刀!看来老话说得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等沙场挣命,只知道快活一时是一时,混一天了一日,这可不行哟。
陆九公早已消了火气,恭恭敬敬地说道:“大师金玉之言,令小王茅塞顿开!小王愿尊奉大师为军师,但凡军师有言,自当言听计从,还请大师慈悲,怜悯本王部下十万人的性命!”
托钵僧尚未回答这个话,常思琛却是站起身来,向托钵僧深施一礼说道:
“大师说得是!思琛受教了!小人听了大师的话,有个想法,就此请大师指点一二,不知大师意下如何?”
托钵僧道:“常施主向来也是个有见识之人,指点谈不上,还请说说是什么高见,也令老衲学习一二。”
陆九公听了,也说道:“常先生,你就说罢。”
常思琛就说道:“天王、明尘大师,莫如我们现在与陈志元讲和,我军向南越过平安州,攻打大同汗国南部之吉州、洋州、南剑州和北剑州,以四州土地为根本,一口气打下南八州,再静观朝廷与东八州之间争战,那时,进,我军可入忠州以逼近皇都,退,可割据四州以自保一方,如何?”
托钵僧道:“那吉州,洋州与南北剑州四州在汗国军制上属南庭柱公管辖,而南庭柱公向怀忠已死,汗皇又未宣布新任柱公,你们此去,也算是趁虚而入了。
且那四州地理形势,易守难攻,只要你们打得下来,称王不是不可。老衲有个建议,你们若想打下那四州之地,一不可惊扰百姓,二当兵贵神速,使他来不及做出反应才好。”
陆九公听了他二人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一般,当时自也就定下决心来了。陆九公就道:
“大师指点小王,小王就此谢过大师了!小王同意常先生的意见。只是,若要与陈志元讲和,不打痛他,他是不会乐意讲和的。毕竟双方兵戎相见,起因在我嘛!还请大师助小王斩了他大刀常胜!”
托钵僧道:“好说!老衲本就为此而来。请给老衲备马!”
当即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